竹叶兰。
文\图 特约撰稿 邢福武
兰花幽香清远、素洁脱俗,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纵观古今中外,不乏通过兰花联结友谊、陶冶心性的典故,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所见。养兰、咏兰、画兰、写兰者来去匆匆,形成了兰文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与艺术遗产,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兰花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其栽培历史悠久,很早就被我国各类典籍所关注和记载。
兰花溯源:
栽培与观赏在唐代已开始流行
我国最早有关兰花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1000年《诗经》中记载的“鹝”,经学者考证,“鹝”即今天的兰科植物绶草。有关兰科植物药用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当时兰科的石斛,赤箭(天麻)和白芨已被用作治病的药物。南朝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提到“石斛生六安山谷水傍”,这应该是有关兰科植物生境的最早记载。
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对兰花的栽培与观赏始于唐朝后期,在此之前,古人虽留下了大量咏兰、颂兰的诗赋,但并非真正的兰花,而是指可用来熏蒸、杀虫、沐浴、辟邪的唇形花科、菊科或报春花科植物,其花叶皆香,如罗勒、佩兰、泽兰、零陵香等。
在海南的典籍中,《正德琼台志》最早对兰花的名实进行了初步考究,该志记载:“《外纪》草木疏云,兰为王者香草。《楚词附录》云,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今之所谓兰者,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古人所指。由此观之,今人家盆种者皆非是。或以为蕙。《埤雅·释草》又云,蕙,今之零陵香也。又皆非矣。姑记于此以质疑”。可见,明代人们对当时所栽种的“兰”与古人记载的“兰蕙”已疑为不同的植物。
陈心启等教授认为,中国最早涉及真正兰花的记载,是唐代末年(860年—880年)唐彦谦的《咏兰》:“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于焉忽相见,岁晏将如何”。这首诗描述的无疑是兰属植物,也就是国兰。但笔者认为,我国涉及真正兰花(国兰)的记载应在唐代中期。张九龄《感遇》诗“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句中“兰叶春葳蕤”显然是指兰叶在春天,茂盛而下垂的样子,只有下弯的兰叶才有这样的形态,除此以外,其他香草包括罗勒、佩兰、泽兰、零陵香等在春天不具备这种特征。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兰更盛,即景生情,诗情油然而生。而花叶皆香但观赏价值较低的佩兰、泽兰等在南方却不多见。从作者当时被贬谪后的时代背景看,诗文看似写兰桂,实际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张九龄于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被贬为荆州长史,卒于开元28年(公元740年),该诗为其被贬后所作,比唐彦谦的《咏兰》诗要早120多年。故笔者认为我国兰花的栽培与观赏在唐代中期已开始流行。
纯色万代兰。
兰花在海南:
栽培与利用历史悠久
海南岛是我国唯一具有岛屿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区域,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分布着姿态各异、色彩斑斓的兰花。
海南栽培兰花有着悠久的历史。据1521年唐胄编纂的《正德琼台志》载:“兰有青碧、紫钓、士女、和尚数种,多移自广州”;又据1901年钟元棣纂修的《光绪崖州志》载:“芝兰,丛生。叶如韭蒜,而色深青过之。花淡黄,夹有紫丝。种来自广府。画家多本此”。可见海南明清时期已盛行“种兰、赏兰、画兰”。
明清时期海南栽植的兰花品种繁多,古籍中已有大量记载,除《正德琼台志》有载外,1617年蔡光前编纂的《万历琼州府志》也载:“兰有青碧、紫钓、士女、和尚数种”;1774年萧应植、陈景埙修纂的《乾隆琼州府志》载:“兰有紫梗、青梗、白梗之殊”;清代较详细记载兰花的古籍首推1841年明谊修纂的《道光琼州府志》,该志记载:“桠兰,茎多也。兰以桠兰为上,乃兰之第一香;公孙兰,每一茎辅以二小茎,其花从上开下,若公领孙,故名;出架白兰,花高出叶,从下而上,色甚洁白;青兰,叶长二尺,其花青碧。白干者为上,青干、紫干次之;黄兰,叶长而稍大,其花淡黄,有小红纹;草兰,以短叶白干者为上;报喜兰,如蜡梅而色红紫。遇吉事则开;幽兰,生深林中,微风过之,其香霭然达于外,故曰。”
1673年金光祖纂修的《康熙广东通志·琼州府》、1701年陈梦雷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琼州府部》、1679年李琰编纂的《康熙万州志》、1828年胡端书编纂的《道光万州志》、1755年松锦增编纂的《乾隆崖州志》等均有兰花的记载。清代屈大均编撰的《广东新语》中对兰花作了很高的评价:“兰为香祖。兰无偶。乃第一香。以桠兰为上”。此外,清代李调元著的《南越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可见清代岭南地区兰花的种植和观赏已具较高的水平。清朝到民国时期,海南各县志多有兰花的记载,最为详尽记录兰花的县志首推1935年彭元藻编纂的《民国儋县志》,书中记录了桠兰、公孙兰、出架白兰、青兰、黄兰、草兰、报喜兰、幽兰、鹤顶兰、朱兰等种类,并作简要描述。
在药用兰花方面,《正德琼台志》载:“白芨,叶似初生栟榈,茎端生一苔,花紫,根形似菱,节间有毛”;《万历琼州府志》和《康熙广东通志·琼州府》均有药用兰花白芨的记载。可见白芨在当时用于治病已比较普遍。在药用石斛方面,《康熙文昌县志》就有石斛的记载;1930年陈铭枢编纂的《海南岛志》载:“石斛,兰科,昌江银岭最佳,药用”;《光绪定安县志》和《宣统定安县志》均载:“金石斛生五指山及铁砧岭,蔓延树上。山上林木森然,采者自树过树而取之。俗名金丝草,能逐皮肤邪热,补内脏虚羸,长肌益智”。可见清代海南岛就有人到五指山等地的热带雨林中采挖金石斛药材用于养生和治病。
狭叶金石斛。
与兰共舞:
那些名兰非为兰的植物
在古今文献中或民间许多俗名为“兰”的植物,有些形态似“兰”,有些有“兰”之香气,但却不是兰科植物。如《康熙文昌县志》记载的木兰为木兰科的植物;《乾隆琼州府志》载:“风兰,花从叶心抽出,作双朵悬于檐间,不着水土,自然繁茂”,风兰实为百合科植物吊兰;《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的文殊兰为石蒜科植物,树兰和鸡爪兰(珍珠兰)分别为楝科的米仔兰和金粟兰科的金粟兰,也称“赛兰”。明代陈献章有诗:“南有赛兰花,名花人未识”,指的是这种不可多得的名花。
以上名兰非为兰的植物,与兰科植物一起经过数千年的兰文化的发展,先贤们通过著书、赋诗、绘画、养兰、佩兰、赏兰等形式传承了兰文化,奠定了中国兰文化的基础和内涵。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