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号子
发表日期:2022年5月22日 共浏览150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茅山号子,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该项目起源于茅山地区,辐射至周边乡(镇),并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流传甚广。由于劳动生产的需要,茅山地区的先民们用“哼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逐步形成了茅山号子。 自远古至先秦时期,茅山一带先后隶属吴、越、楚,劳动号子受到吴歌影响。东晋时期,此地邻近侨置建陵县,大量北方移民入境,劳动号子接受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浸润。因此,茅山号子融合了北方的高亢和南方的柔美,具备了“刚柔相济”的审美特质。1956年茅山民歌手朱香琳把茅山号子唱到中南海,并作为文化使者,把茅山号子唱到了国外。 茅山号子从内容上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牛车号子等;从音乐结构上分为长号子、短号子。茅山号子中的“栽秧号子”最具特色,俗称“小妹妹”。茅山号子的舒缓平实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演唱形式,形成高低曲调咏叹自如的民歌特色。在演唱风格上行腔稳健、咬字有力、吐字清晰、富有弹性,真正体现了民歌的演唱特色。一人领唱,众人应和,乡音乡情与人们朴素的情感相交汇,具有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增力添劲的作用。茅山号子的词部分方言俚语,生动风趣,有着独特的文学价值。与唱调相辅相成,形成了地域性、大众化的特色。
|
|
|
上一篇: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 扩展
|
下一篇:龙舞(直溪巨龙)扩展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