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经印刷技艺
发表日期:2022年5月21日 共浏览165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雕版印刷起源于隋唐,鼎盛于两宋,占据中国古代印刷史主流地位。自清同治五年(1866)金陵刻经处创立以来,雕版印刷与佛教典籍逐渐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并延续至今。 该技艺由雕刻、印刷、装订三大主要流程构成,包含写样、上样、刻字、修版、刷墨、擦印、分页、折页、齐栏、打眼、切边、线装等二十多道工序。工匠优选棠梨木为雕版原材,以刀为笔,潜心镌刻,松烟为墨,于宣纸上反复擦印、揭下,“三分脚子七分头”,全凭目测,最终以竖排线装方册成书。所刻经文皆用繁体老宋字,结体严谨,寓变于正,版面齐整,刀法洗练。刻印选本严格,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大悦目,纸墨精良,符合信众诵读习惯,各方谨称为“金陵本”。佛像雕刻依照《造像量度经》等佛典之比例规范,形象庄严华妙,刻工细腻精湛,融合了雕版艺术与佛法精髓,实为版画艺术精品。 该技艺不仅完整传承了中国古老的木刻水印技术,亦承载了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的重要使命。经典乃传法之要,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将佛典广为流通,弘化四方,推动了佛学的开展。 时至今日,金陵刻经处仍长年不间断刻印佛经古籍,如同一所“活的古代印刷博物馆”,凝聚着中华匠人敬业与专注精神,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呈现出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
|
|
|
上一篇:雕版印刷技艺
|
下一篇:剧装戏具制作技艺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