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西炮台遗址是一座近代海防军事工程,占地6万平方米,动工修建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建成于1888年(即清光绪十四年),如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保存完整的生土材料建筑遗存,也是我国沿海古炮台中原始风貌保存较好的一座。悠悠岁月里,西炮台是营口近代历史的记录;沧海桑田中,西炮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固。今天您走进西炮台,就走进了一部中国近代史书;今天您感受西炮台,就是感受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辉煌,也感受着中华民族曾经因为落后所遭受的屈辱和顽强。
大营门
大营门复建于1992 年,上方“西炮台”三个大字是营口籍的中国著名画家刘声雨教授题写(刘声雨教授现任职于深圳大学).门额中的“砲”字是“炮”的繁体字,在我国宋代火药发明以前,都是写成“砲”,简单的意思就是将石头包起来,运用杠杆的原理用抛石机抛出去。
围墙
西炮台遗址围墙绕台一周934延长米、均采用传统的板筑工艺夯筑而成。即用黄土、黑土、白灰用糯米灌浆层层夯筑而成。
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以木板作模,内填粘土或灰石,层层用杵夯实修筑成,是中国传统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历史资料、考古发现、建筑遗存都有大量的记载。这种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它能阻止敌人步、骑兵的行动,抵抗冷兵器(刀、抢、箭等)的袭击,并可就地取材,施工也很简便。这种板筑技术不仅十分坚固,而且可以减轻受弹后的爆炸崩裂,成为屯兵驻防,扼守海岸的坚固堡垒。
主炮台
主炮台是西炮台的主要军事设施也是西炮台的制高点。它由台座、台身、矮墙三部分组成。西炮台是我国人民独立设计并施工完成的大型炮台,因此说西炮台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护台河
护台河绕台一周约1000延长米,是西炮台重要的保护屏障
火器配置
西炮台配置的主要火器装备也都是洋务运动时期购进和生产的。据史料记载,炮台内置二十生的大炮2尊,十五生的大炮4尊,十生的炮4尊,三楞铜炮6尊,洋装炮36尊,构成密集的防御火力网。洋装炮为德国兵工厂制造,其余都是江南制造总局于光绪八年(1882年)造。
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大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其特点是射程远,底座设有环型铁轨,能360度旋转,能上下调整仰角,炮弹的辐射面积非常广,操作复杂,需要高技能的操作手,操作弹性大。安装部署需要时间长,对环境改造多。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门克虏伯火炮,是由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西炮台复制的口径210毫米克虏伯火炮。口径210毫米,长9214毫米(9.214米),宽4940毫米(4.940米),高2864毫米(2.864米),仰角14度,回旋360度,有效射程8300米,重26.2吨。
经历的战争
营口西炮台修筑后,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1894年10月下旬,中日甲午战争战火烧到辽东半岛。1895年3月6日,日军进攻西炮台,镇守炮台的海防马步练军营官兵奋起抵抗,坚守炮台。为了阻挡日军进入炮台,管带乔干臣下令将通往炮台的所有桥梁炸毁。当日军进入地雷区时,清军引爆地雷13处,使日军想一举攻占炮台的计划破灭。但3月7日凌晨2点,日军派工兵和步兵的偷袭西炮台, 3月7日上午10时,被迫突围,退守到了田庄台,炮台被日军占领。这次战役虽然最终是清军战败,但却是日军入侵营口外围以来所遭到的一次最顽强的抵抗。炮台沦陷后,日军掠走了大炮、炮弹等等,同时又对西炮台进行了一次野蛮性的破坏。此次战役,海防马步练军官兵共计112人阵亡,展示出中国军民的“顽强不屈”,是营口近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0年日俄战争中,俄军占领营口,拆毁炮台内残存的房舍用以修建俄国民政厅(现为营口一高中图书馆)。1904年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占领营口进行军事统治两年多。193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营口沦为殖民地。直到1948年西炮台才告别了凄风苦雨回到了人民手中。
西炮台遗址陈列馆
西炮台遗址陈列馆1992年开馆,2002年、2007年两次更新,现在的《炮台魂》西炮台历史陈列展览是2007年开展,分3部分12个单元。现有图片74张,版文12块,展品30件。展品中包括了出土的铁炮、铁夯、铁炮弹、清兵生活用品、服饰、书籍等。
三部分十二个单元分别是:
一、 海防要塞:营口开埠、修筑炮台,建筑格局,火力装备,炮台驻军
二、甲午烽烟:黄海海战,辽东鏖兵,浴血炮台,劫后沉浮
三、故垒新生:科为学管理,春风化雨,闻名遐迩
1963年9月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将西炮台公布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西炮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91年至今,历经多次修缮, 现在,西炮台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辽宁省省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每年我们接待大量的解放军、武警战士和中小学生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为我们留下了凭吊和观光场所。西炮台像一位历史老人,百余年来,伴着渤海的涛声,低吟着营口昔日的沧桑,见证着营口今日的辉煌,它作为营口的文化信物,永远向子孙后代昭示着几个血写的大字,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