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寺古建筑群位于锦州市内古塔区北三里一号,博物馆新馆东侧,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由广济寺塔、大广济寺、天后宫、昭忠祠、观音阁五组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共有房屋93间,古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这是一处辽西地区最古老最完整的塔寺合一的古建筑群。
广济寺塔
广济寺塔是辽道宗耶律洪基为尊藏其母仁懿皇太后肖挞里所赐之舍利子而建的。塔因寺而得名,又因有西关明代小塔相比,故人们又称其为“大塔”。广济寺塔高矗于古城之中,早年每当黄昏,寒鸦复来,故亦有“古塔昏鸦”之美誉,成为锦州八景之一。
其创建年代,据《续通志·大广济寺塔记》中记载:“清宁三年(1057)立,旧锦州”又据明嘉靖十一年,文贵所撰《广济寺重建前殿记》碑记载:“锦城广济寺古刹也,肇建于契丹之初无笈可考。有砖塔亭亭凌空二百五十尺,中分八方镌佛像,一佛坐龛中。两像旁立,中嵌一铜镜。共十三层,每层八角,每角横出楠木榱题,缀以铜兽,吞口缀以铜铃,每层中各嵌铜镜三面,冠以鎏金铜顶,造于辽道宗清宁间,藏皇太后所降之舍利子也。金中靖大夫高链所撰塔记大略如此。”以上文字说明,明文贵撰写广济寺前殿记时,金高链所撰的《广济寺前殿记》碑尚存。因而,该塔建于辽清宁三年应无疑。
广济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原残高53.11米,1996年维修后通高71.25米。由基座、塔身、塔檐、塔顶4部分构成。
基座:又分台基、束腰须弥座、勾栏平座、仰莲座四部分。台基,每边长10米;须弥座束腰,两层,下层束腰部分每面各用蜀柱5个,设壸门5个,壸门中有植物浮雕。上层束腰每面各用蜀柱5个,设壸门5个,壸门中雕姿态各异的伎乐人及童子。壸门两侧雕有供养人、祥云、植物等。上层束腰上部作普柏枋,枋上用砖雕铺作,补间铺作计4组,为双抄五铺作,上托勾栏平座的下枋;勾栏平座,由望柱、寻杖、栏板等组成,栏板雕“曲尺”纹。勾栏平座之上,置仰莲座。
塔身:每面均有砖雕像。正中置拱型佛龛,龛内各雕坐佛1尊,唯南面佛像的头上着花冠,其余均为螺髻,身披袈裟,结趺坐于须弥莲花座上。像后有火焰式背光。佛龛拱楣上雕有忍冬等缠枝花纹。佛龛两侧浮雕胁侍,作“天男”像,相貌温和,脚踏莲花,头戴花冠,身披璎珞,头后圆形顶光。龛上部雕有两个作礼佛姿态的飞天,作童子式,翱翔于祥云之上。佛及胁侍上方均有垂幢纹璎珞式宝盖。雕像比例匀称,相貌端庄,均属辽代风格。塔身每面嵌有铜镜6面。塔身转角砌有带侧脚的倚柱,其上部用阑额与普柏枋相联系。在柱头及普柏枋上置铺作,分补间和转角两种,均为双抄重栱七铺作计心造。补间铺作出2道华栱,中间作泥道栱1层、枋1层。转角铺作作法与补间有所不同,其上左右各有1道斜栱,以承托大檐角梁。
塔檐:共13层。第一层居塔身上部,由铺作承托,其余12层均采用叠涩法出檐,在转角处用木角梁。
塔顶:塔刹已毁,原形制无考。维修时参照同时期辽塔复原设计,须弥座式刹座上置仰莲,其上置铜覆钵,上竖刹杆,杆上置风火轮、圆形相轮5枚、宝盖1枚,刹尖为铜制葫芦形宝珠。刹杆上用8条铁链与角脊相连,连接相交处置铜宝珠1枚。
广济寺塔为十三级密檐式,整座塔虽然风化严重,但塔身表面尚保存有精美的雕像,内容均为宗教题材,其形式为一佛跌坐于龛中,左右两侧有站立的胁侍,身披璎珞,脚踏莲花,相貌温和。顶部雕有宝盖垂花,每面各有两个飞天翱翔天宇,作礼佛状,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整个砖雕刀法细腻,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辽代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广济寺塔是辽西地区较大的一座辽塔,因其坐落在广济寺古建筑群的主轴线上,因而对研究我国辽代寺塔布局具有重要的例证作用。
大广济寺
大广济寺俗称大佛寺,是辽西地区肇建较早,规模影响较大的一座佛教寺院。关于该寺的始建年代说法不一,据圆通法师撰写的《锦州古刹》一书记载:“大广济寺原名‘普济寺’,肇建于隋大业辛未年(公元6l1年)。普济寺的开山祖师是玄元老和尚”。“建寺之初规模甚小,仅正殿三楹,钟鼓楼各一,山门一楹,石狮一对,石碑一座。”又据明嘉靖十一年《广济寺重建前殿记》记载:“锦城广济寺古刹也,肇建于契丹之初”。清道光十年《重修大广济寺碑记》载:“按通志锦郡大广济寺肇建於唐……”。以上是关于广济寺始建年代的文献记载。从目前考古研究看,大广济寺大殿的月台建筑风格以及广济寺塔的存在表明,该寺的建造年代最晚不过契丹之初。然而几经战乱,风雨剥蚀,加之历朝历代多次维修,辽代广济寺的原貌已不复存在,现在建筑基本上是清代道光年间重建的。
广济寺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南北长84米,东西宽44米,现存建筑保存基本完好。从建筑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前殿三间,东西碑亭两座,东西两侧配殿各七间,关帝殿一座,两侧配朵殿各三间,大殿七间。形成三层殿,两进院的平面布局。
前殿:又称天王殿,台基东西长18.9米,宽13.5米,存高0.4米。殿为单檐歇山顶,大式木架结构,布瓦顶,面阔5间,进深3间。明间辟门,次间辟圆洞窗,门前有石狮一对。内部塑有四大天王像。
中殿:也称关帝殿,坐落在方形须弥座台基上,台基高1.3米。殿面阔3间,进深为前卷棚六架梁后接硬山五架梁。屋顶形式为前卷棚悬山顶后接硬山式,即一殿一卷式,布瓦顶。前卷棚石柱8根,前檐4柱上刻两副对联是:“浩气丹心万古忠心昭日月;佑民福国千秋俎豆咏山河”、“称圣称佛称尊三教同钦敬;封侯封王封帝历代仰英灵”。后檐4柱上刻两副对联是:“不容割据有三分气吞吴魏;扶植纲常垂万祀志在春秋”、“削魏伐吴忠义期存夫汉室;降魔伏寇威灵丕振於熙朝”。台基为石质,原有一周石栏杆,现已无存。
大殿:也称后殿、大雄宝殿,坐落在1.4米高的须弥座式台基之上,台基长28米,宽16米。台基束腰,浮雕瓶形蜀柱,柱间雕有鹿、麒麟及八卦等吉祥图案。台基踏步3路,中为御路。台上有石栏杆。正殿为重檐歇山造,布瓦顶,正脊砖雕“慈云广敷、慧日常明”8字。面阔7间,进深5间。大殿的明、次、梢间均辟门。上下檐均用三翘七跴斗栱,每间平身科2攒。殿的木结构部分装饰精细,门裙板、绦环板、额枋、平板枋、斗栱等都有精美的雕刻。殿前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碑1通,文字多已剥落。
碑亭:2座,位于前殿与中殿之间,内置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修损款题名碑记。亭为四角单檐攒尖式,布瓦顶,4垂脊跑兽俱全,亭顶有覆盆垂莲座,上托莲花宝顶。台基为方形石砌,上立石方柱4根,柱脚下嵌以拦板。檐下平板枋上施五跴斗栱。
配殿:在碑亭的东西两侧,均为硬山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为五架梁前后各加一步架,置前廊,布瓦顶。
从大广济寺各个单体建筑看,广济寺大殿还保留有辽代建筑遗风。其建在须弥座之上,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式灰瓦顶,大式大木建筑,柱侧脚2.3/100,大于宋《营造法式》中规定,檐柱高3.8米,柱根直径43厘米,柱径与柱高比为1:8.44,与清《工程做法》有区别。柱础为复盆柱础,应视为大殿的早期遗物。大殿上、下檐斗栱为重翘七踩斗栱,共用84攒。大殿平身科斗栱距离1.75斗口,比清官式做法较疏朗,还保持早期建筑遗风。大殿歇山部位不采用踩步金梁和草柱子,山面檐橡后尾直接钉在三架梁上皮。金脊檩出头,博风板直接用梅花钉钉在上面,老角梁后尾45度直接钉在三架梁和金檩十字相交的上皮,仔角梁做成大飞缘形式,用大铁钉钉在老角梁上皮,这种歇山建筑做法构成了辽西地区古建筑的一大特点,因而对研究辽代建筑具有一定的意义。
广济寺总体建筑布局形式反映了辽代佛寺迦蓝七星堂的特点,虽经后世维修,但基本为原寺院规模,雄伟庄重。
天后宫
天后宫在南方多称妈祖庙,是供奉、祭祀妈祖(天后)以保佑航海平安的场所。
锦州天后宫坐落在锦州市内广济寺西邻,坐北朝南,占地4000余平方米。整个宫院布局严整,设施齐全,是我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精品。它于2001年6月,连同广济寺、广济寺塔、昭忠祠等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后宫建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是由江、浙、闽等地客商来锦修建的。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七年(公元1802年)、九年(公元1804年),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陆续维修、扩建。今天我们所见的天后宫建筑均是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所重建。
其建筑布局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建有戏楼(已毁)、山门、中殿、朵殿、大殿,两侧建有东西辕门(已毁)、东西碑亭、第一进院东西配殿、第二进院东西配殿。
戏楼建在山门前,坐南朝北,为二层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二层明间为戏台,毁于四十年代末期。
山门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顶覆青瓦。正脊之上正面阴刻“天后行宫”四字,明间辟通门,前檐置板门。檐下施五踩斗栱,山门砖、木雕刻线条流畅,细腻逼真。
中殿又称过厅,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建在平削式的台基之上。顶覆青瓦。明间、次间无外檐装修,前后相通。檐下施五踩斗栱,整个建筑造型秀美,雍容华贵。
大殿是天后宫的主要建筑。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台基南侧三面建有石造勾栏三重,逐次升高。望柱柱头各雕有石狮,计72个。石狮形态各异,诙谐有趣。栏板透雕吉祥图案。台基正中设御路,两侧置踏跺。大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出前廊,顶覆青瓦。大殿各开间均辟门,各置槅扇门四扇 。檐前柱头各嵌木质圆雕狮子滚绣球,二角柱头嵌木圆雕螭首。各间平板枋上饰透雕二龙戏珠图案,额垫板上高浮雕“二十四孝”故事图案。两山墀头上砖雕精美的龙、凤等吉祥图案。综观该殿建筑,用料考究,工艺精良,特别是砖、石、木雕刻更是精美异常,不失为辽西古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殿内原供奉妈祖神像,早年已毁,神龛龛顶及天花上的彩绘完整如初。目前,为在我地区更好地弘扬妈祖文化,已在大殿内按原貌恢复了妈祖神像,并对其它陈列设施进行了有步骤的恢复和充实。
东、西辕门建在山门外两侧,门各朝东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一间,内置板门两扇,为进宫的入口(二辕门分别毁于四十年代和六十年代)。
碑亭位于山门左右。二碑亭形制相同,均为重檐攒尖顶,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南北辟通门,东碑亭门楣上砖刻“龙盘”匾额,西碑亭门楣上砖刻“凤栖”匾额。檐前施三踩斗栱,顶覆青瓦。二碑亭内正中各置龟趺座碑一通。
一进院配殿东、西对峙,均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出前廊,顶覆青瓦。明间辟门。
二进院配殿东、西各一,形制相同,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出前廊,顶覆青瓦。明间辟门。
综观锦州天后宫建筑,布局严整,采用北方以中轴线对称的四合院形式,建筑用料考究,工艺精湛。同时,由于该天后宫多由江、浙、闽等地商贾捐资维修扩建,故在建筑特点上又鲜明地反映出江南的建筑风格。所以不难看出锦州天后宫的建筑融我国南、北方建筑特点于一身,是辽西地区一颗不可多得的古代建筑中的明珠。
此外,在二进院内正中还置有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铸的辽西最大的铁炉鼎一座(已毁于文革末期),现已于2000年按原貌进行了恢复。
天后宫内还藏清嘉庆十年(1805年)江、浙、闽众商所捐助天后宫铜钟一口,上铸有“锦州天后行宫……姑苏甘受天铸造”等字样。
天后宫的建筑质量上乘,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对天后宫一进院东西配殿进行过揭顶维修外,其它各殿均未进行过大修。2010年至2012年,国家拨专款对天后宫各个殿宇及整个院落进行了全面维修,除戏楼及东西辕门未恢复外,其它各殿宇均恢复了原貌。
昭忠祠
提到锦州毅军昭忠祠,必然要提到中日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日本对中国发动的有准备、有预谋的侵略战争。战争分海战和陆战,并且海战和陆战同时进行。其中的甲午陆战,从朝鲜西海岸一直打到中国的辽东半岛,历时八个多月。日本出兵达八万多人次,中国出兵十万三千多人次,大、小战役二十余次。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场战争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失败,但广大爱国将士抵御外侵、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铭记史册。为了告戒后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激发爱国之志,报国之情,战后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为表彰和纪念在甲午陆战中牺牲的毅军将士英灵,在锦州建立了毅军昭忠祠。
昭忠祠位于锦州市古塔区北三里一号,广济寺古建筑群东北隅,其与观音阁、广济寺塔、大广济寺、天后宫合称广济寺古建筑群,1963年9月,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昭忠祠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是一座晚清时期的古建筑历史遗存。这座古建筑系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陆战中为国捐躯的毅军将士,由光绪皇帝亲敕,诏命“武卫左军”亦即“毅军”统领宋庆监理,于战后四年在锦州建造而成。该历史遗存由昭忠祠大殿、昭忠祠碑、捐躯将士灵牌三部分构成。
昭忠祠大殿殿堂坐南,面阔5间,17米;进深3间,8米。整体庄严肃穆,古色古香。其建筑结构为硬山五架梁前加一步架卷棚。屋顶形式为前悬山式卷棚后接硬山式,即一殿一卷式,布瓦顶。卷棚进深1.6米。檐下施五踩斗栱,平身科2朵,柱头科为异形栱,大小斗均为花盆式,梁枋斗栱均施彩绘。
祠堂内原供奉死难毅军将士的牌位1300余尊,由于多年的动乱,现仅存20余尊。1998年国家投资对该祠堂进行了全面维修,锦州市博物馆还在祠内布置了《甲午忠魂》展,2013年又对该展览重新进行了改造。展室面积90平方米,展线长39米,展出图片90张,实物展品23件,服装、旗帜等复制品7件(套 )、地图及油画各一张、甲午陆战影碟资料一套。其内容分为甲午战前形势、血洒疆场将士魂、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日军侵华罪恶、耻辱的《马关条约》、“昭忠祠碑”祭忠魂六大部分。展览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地图、较珍贵的文献资料及一些实物,采用景箱、灯箱、投影、立体砂盘相结合的一些现代化表现手法,使声、光、电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整个甲午陆战的过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暴行,讴歌了清军将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2002年被命名为“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
祠前东侧竖有《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碑1通。该碑为红褐色沉积岩质,通高3.81米,碑身高2.24米,长方形碑座。碑文凡二十四行,计1529字,记载日本明治二十七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陆战的事迹。碑文由参战的毅军将领宋庆所撰写,他以亲身经历翔实地记录了甲午陆战的起因、详细经过、战斗场面以及毅军牺牲的人员统计。碑文文采飞扬,悲壮地描述了清军将士为捍卫民族尊严在沙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这是中国唯一的甲午陆战纪念碑。因此,《敕建昭忠祠碑》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观音阁
观音阁:观音阁位于广济寺塔南端,与广济寺、广济寺塔在同一建筑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大殿、朵殿、配殿、天王殿。
大殿为硬山式灰瓦顶,小式大木结构,面阔三间,东西长10.6米,进深9.4米。两侧各有配殿三间,均为硬山式灰瓦顶,小式大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南北长9米,进深6米。
天王殿为硬山式灰瓦顶,小式大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东西长10米,进深6.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