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婚礼是至今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传统婚礼仪式程序的习俗,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悠扬的歌舞形式和热烈隆重的场面,表达了勤劳、勇敢、智慧的鄂尔多斯蒙古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和粗犷、豪爽、善良的性格,并使其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礼仪化、规范化、风俗化、歌舞化的民族文化现象。 鄂尔多斯婚礼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离家出发、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内容。它是集鄂尔多斯蒙古传统的祭祀文化、宫廷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礼仪习俗、民族歌舞之大成,具有丰富而深厚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内涵。
阿日奔苏木婚礼,是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阿日奔苏木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婚俗。阿日奔苏木是清朝的行政区域名称,泛指现在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罕苏木等三个苏木一带地区。
阿日奔苏木婚礼是在蒙古族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上形成的婚俗习惯,具有浓郁的草原民族风情。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撒儿的后代迁徙到阿鲁科尔沁草原后,牧民吸收了邻近的扎鲁特、翁牛特、巴林和乌珠穆沁的一些婚俗习惯,并受到满族婚俗的一些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婚礼习俗。 婚礼习俗从求婚开始,有许诺婚事酒宴、订亲“苏木波力格图”酒宴、致送彩礼酒宴、迎亲酒宴、婚礼酒宴、新娘回娘家等过程。这一习俗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婚礼上各种祝赞和祝颂包括对蒙古族历史和宗教信仰的介绍,对大自然、畜牧业生产和美好生活的赞美等诗篇,都是蒙古族口头文学的精品。婚礼中,蒙古包、坐骑、勒勒车、蒙古族服装、蒙古族长调歌曲、蒙古族奶食品和肉食品等草原特有的文化,从多方面得到了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