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青海

老西宁:乡俗趣闻
  发表日期:2022年5月3日  共浏览234 次   出处:来源: 西海都市报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那些流传于过往岁月中的乡俗趣闻,不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精神面貌和精神诉求的反映,更是一段段铭刻于我们心石之上的情感记忆。它是一种文化的记忆,记录了我们祖先艰难跋涉的身影,让我们回首的目光中饱含温情。

  理发留顶耷

  现在看来理发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而在过去的岁月里,理发还有一些讲究呢!

  小孩子生下来后,无论男女,满一百天时,就要由奶奶或母亲央请一位剃头技术好、手轻的人给孩子剃头,谓之“剃百岁头”,祈望孩子无灾无病、长命百岁。这时,选择给婴儿剃头的人至关重要,如果请了一位技术不熟练、手重的人给婴儿剃头,那么,这孩子以后就会害怕剃头,不是哭闹就是逃跑,会带来很多麻烦。

  剃过百岁头后,如果是男孩就要留前顶耷了。前顶耷就是在头顶前部留点头发,形状一般是方方正正的一块儿。民间的说法是,这块头发是为了保护头顶的前天门,也就是俗称的“前心门口”,因为孩子小,前天门还没有长好,需要保护。留前顶耷的时间一般在入学前,不过,有的孩子入学后依旧留着前顶耷。

  小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有的人家就会给小孩子留后顶耷。与前顶耷相对,后顶耷是留在后天门,也就是在俗称的“后心门口”处留一撮头发,一般是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传说,河湟汉族人家留“后顶耷”的习俗源自清代在脑后留发辫的传统,其寓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祈望小孩子一生无病,平安长大。在民间,人们认为后顶耷的作用是系住小孩子的心,不让他调皮捣蛋,走歪门邪道。

  如果小孩出生后,大病不见,小病不断,长辈就会在给小孩剃头时,在小孩头顶留出一圈大约1.5厘米宽的发箍。在民间,人们认为这个发箍的威力相当于铁箍,它会保护小孩子的生命安全,不让小孩子发生意外。这个发箍一旦留了,就要留满一个干支,即满12周岁才能剃掉。

  民间旧俗,小孩子满12周岁才能剃头不留发了,其中原因,我估计是和人们留发箍可以保护小孩子生命安全的原因是一样的。另外,父母去世的时候,儿子要剃光头戴孝,在去世的人五七或百天之内都不能理发刮胡子。(作者:林中)

  染牛角挂新麦祈丰年

  河湟地区还有许多以耕种为主的民俗,体现了人们祈求丰收的愿望。

  开犁祭

  青海东部农业区许多地方,在开犁破土的一天,牵耕牛,并用红土将牛角涂成红色,在犁杠上面贴上红纸,写上“耕三余九”“开犁大吉”等字样,到达田地后,在地边点香焚表,燃松篷,放鞭炮,跪拜天地,默祈丰收,然后架牛开犁。正式犁地时,要看这块土地的地势,由低处开犁翻土,这样犁过的地,再经过耙、耱等工序,就比较平整,灌水时则受水均匀了。

  卧碌碡

  金秋麦黄,开镰后割下的第一把新麦,用红线扎好,挂于正屋上,谓之“五谷丰登”。打碾完毕,则有卧碌碡之祭。碌碡分大中小三等,最大的长约100厘米,直径30多厘米,是用石料打制的六棱的碾场工具,青海民间因其系涉及颗料归仓的大事,敬之如神。在打碾完毕后之某日,将碌碡置于场院的一隅,焚香烯表,揖拜礼祭,谓之“卧碌碡”,这一天农民用麦面炸油饼吃。

  斩除旱魃

  久旱不雨,农民大惧,以为是“旱魃为虐”。在青海贵德县等地有“斩除旱魃”的仪式:先在隍庙院内设一坛,即约一间房子大小的木架台子,台子上绘制的是八卦八阵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位图),上面置一“旱魃”——以竹篾、麦草扎成人形,外糊纸壳,做成一赤发蓝面的恶鬼,用铁链五花大绑,面向隍老爷跪地,请道士着法衣,念经三日。于第三日由法师摇铃仗剑,驱“旱魃”至河(由众人抬至黄河)跪于一块平板船上,法师口念真言,摇动法器,挥动桃木剑斩下“旱魃”头颅,连同平板船,推入黄河,使之顺流而下,是谓“斩除旱魃”。

  祈祷风姨

  民俗认为“五谷丰登”需要“风调雨顺”,而“风调雨顺”的主宰者是“风神”,“风神”是女姓的神,尊为“风姨”“风婆婆”。在西宁市东15公里湟水南岸距地面垂南距约50米处有一个石洞,这就是有名的风神洞,有40多平方米大小,中塑“风姨”像一座,女侍手持“鼓风皮袋”一个。每年春分时节,由当地官员,率乡老民众,到此供奉牺牲、馒头、香表等致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种皇田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城乡等地农民,在每年正月十三,举行种皇田的仪式:选一宽大的场面,由老农若干人,头戴草帽,腰缠带子,挽起裤脚,做各种农活动作:一人驾牛作耕田状——在场面上轻轻划一圆圈和十字,犁成田字。其余有的作扬粪状,有的作翻地状,有的作打坷垃(田地中的土块)状,有的作散种状,有的作耱地状等等,谓之“种皇田”。(赵新丽整理)

  正月十四蒸瞎老鼠

  旧时,河湟汉族民间有在农历正月十四蒸瞎老鼠的风俗。

  瞎老鼠,是西宁方言,据《西宁方言词语汇典》中说,这是一种学名为高原鼢鼠的小动物,体粗壮,毛呈灰棕色,前肢及指爪发达,善掘地,是田间一害。当然这里的瞎老鼠不是指真的老鼠,而是形似老鼠的面食。

  农历正月十四的晚上,在青海乐都、民和、平安、湟中、互助等地的农家,就会用面捏12只睡着的老鼠,用花椒仁做眼睛,七窍具备,做好后,放入蒸锅蒸熟。蒸好的老鼠要在元宵节拂晓的时候献于供桌,并点灯烧香,磕头祈祷,祈求瞎老鼠在这头一年里去吃草根,不要吃庄稼,让这一年的粮食丰收。

  还有一种说法是,蒸12只没有眼睛的老鼠,寓意为老鼠没有眼睛就看不见,就不会糟蹋庄稼。

  对于这两种说法,记者咨询了省城相关民俗专家。专家指出这种风俗,是农耕文化的遗存,与江南地区在农历正月廿五“打老鼠眼”,家家在屋里撒黑豆,除鼠害有异曲同功之妙。12只老鼠代表12月,以耕种土地为生的农民祈望在每个月里,瞎老鼠都不出来为害,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今,这种风俗已经很少见了。 (作者:赵新丽)

  求子祈雨屠夫封刀

  过去的西宁,时有旱灾发生,天旱之年老百姓就会请求“娘娘”“四郎爷”帮忙降雨。

  1945年的夏天,天气干旱异常,西宁周边四乡八堡的农民,纷纷进城到城隍庙求雨。求雨期间,西宁城内东西大街店铺门前的太平水桶(直径约60厘米,高约100厘米的木桶,为防火之用具)全部储满了水,插上了杨柳枝。屠户一律停业,娱乐场所也要停业,这时候,要是有人犯了禁忌,求子们(进城求雨的农民被称为“求子”)是不会饶恕他们的,轻者也要捣毁其店铺。

  各乡的求子们抬着本村庄供奉的神像轿子,赤着双脚,头戴杨柳枝条编成的凉圈,手执杨柳枝条,身穿褐褂或褐坎肩,口中唱着:“一枝儿杨柳,一朵儿云哪,十枝儿杨柳,漫天的云哪……”他们边走边唱,场面十分凄凉。求子们抬着神像的轿子穿过西大街,一队队抬进城隍庙。

  求子们进城的第三天,到了祈雨活动的高峰。这时候,石灰沟(地名)的“四郎”神进城了。在这一日前,石灰沟的求子将“四郎”抬到南佛山祷告,然后再来西宁。他们的人数众多,戴的是冬青树枝凉圈,赤脚露膊地来到城里。这一天进城的“娘娘”轿子最多,求子的人数也最多,西大街、校场街、隍庙街和北大街站满了求雨的人。求子们心急如焚,市民也忧心忡忡。因为偶有抬着神像的轿子冲入店铺的事情发生,据说这是“娘娘”发脾气了,抬轿子的人也无法控制。

  西宁有句俗语:“四郎不进城,进城天不晴。”石灰沟的“四郎”神进城后,到了傍晚,竟然乌云四合,下起了小雨。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岁月流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西宁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求子祈雨早已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巢生祥)


Google
 
上一篇:莲花台寺:隐藏老鸦峡谷中的百年名刹
下一篇:青海史前文明的四幅辉煌画卷——柳湾 喇家 宗日 沈那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89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74]
 · 北京大观园 [3631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23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01.367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