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西藏

《格萨尔》抄本世家--记布特尕祖孙三代的贡献((2)
  发表日期:2022年4月26日  共浏览151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格萨尔的名字是有来历的。觉如赛马称王以后,坐在正座上,晁同走进帐篷不服气,不情愿摘帽子,但是没想到帐篷的拉绳把帽子给刮掉了。当他一眼看到昔日丑陋的觉如如今精神焕发地坐在宝座上,顺口说出'我的侄子精神焕发,就叫他格萨尔吧!'后因他为人类造福被群众称为宝贝(洛布),能征服四方妖魔被群众称为制敌(占堆),又因其为神与龙女结合降于人间、与众不同被称为玛桑,这就是格萨尔的全名:玛桑格萨尔洛布占堆的来历。"

    由晁同的帽子,又谈到说唱艺人的帽子。他回忆着小时候曾看到艺人说唱帽子赞的情景:"说唱艺人戴的帽子,那是格萨尔在赛马取胜后戴过一次的帽子传下的,其形如藏区地形地貌四水六岗,用白毡制成,镶黑边,上方插有雕、鹞鹰、雄鹰的羽毛,旁有布谷鸟、鹦鹉、孔雀的羽毛,后有白色哈达结成的辫子垂下,两边有动物耳朵,上边捆有红、黄、蓝、白、绿五色绸条,前方镶有铜鞍、铁弓箭、小白海螺及白黑羊毛线等。霍岭下册中,格萨尔去降服霍尔王时,变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戴着这种帽子,然后唱起了帽子赞,这种赞的唱法与折嘎艺人唱的差不多……"当话题转入他家世代从事的抄本生涯时,他说:"《格萨尔》的抄本,我家里原来几乎是全的,这些本子抄写的字体不同,有的是用无头字一写到底的。而我们家祖传抄写的本子与众不同,用草书抄写散文部分,用乌末体抄写韵文部分,唱词前边的某某唱及六字真言用红色抄 ,其纸张用玉树本地唐达乡藏人自己做的纸,此纸是用当地生长的一种叫阿交日支的植物的根制成的,人们管这种纸叫唐达纸。后来由于汉纸被商人带到这里,也有用几层宣纸贴在一起,用牛角擀平后用做抄写纸的……"

    "本地有关格萨尔的风物传说很多,这里叫'嘎',一说是长江在这里弯曲成一个马鞍形,藏语称马鞍为嘎,所以这里的藏民自称'嘎瓦'。也有的说这是对珠牡家的称呼,称其为嘎·嘉洛家,因此,玉树一带人们传说他们是嘎·嘉洛家的后裔,这里关于珠牡的传说很多……""还有当地远近闻名的艺人嘎·拉乌仲堪,是我外祖父那一辈人。他是一个神授艺人,讲起故事来全身发抖,头上帽子上的羽毛象雪花一样飘下来,而他却光着上身沉浸于说唱之中……"

    "还有这里的曲调很多……"布特尕滔滔不绝地讲着,他是那样的激动,尽管他那只在文革中被打伤的眼睛不时地流着眼泪。布特尕真是一部《格萨尔》的活字典。

    布特尕出生在增达家族,外祖父名叫增达·嘎鲁,是西康人,住在巴帮寺附近斯布克地方,是一个靠借种土地生活的贫穷人家。嘎鲁六、七岁时便到巴帮寺当小阿卡,他被指派到活佛姜姆央钦则旺波的身边干活,倒茶、扫地。活佛看到嘎鲁小小年纪心灵手巧,人又勤快,十分喜爱。不出一年,便开始亲自教他藏文。嘎鲁的字体就是向这位活佛学来的。活佛是德格一带享有盛誉的大学者,又喜欢《格萨尔》。小小的嘎鲁在活佛的身边受到了熏陶,加上聪颖的天资和刻苦努力,他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格萨尔》的各种手抄本是他最爱读的书。

    嘎鲁在巴帮寺一住10年,当他17岁时,家中发生了变故。父母及哥哥、姐姐租种了土地,但是,那名目繁多的地差、牛差等等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而且按规定,今年交不上差,拖至次年加倍偿还,如此年复一年,欠帐越来越多。日子实在无法维持,父母便决定带上全家逃跑,一走了之。

    于是,一家人渡过了金沙江,翻过达玛拉山来到昌都,转而来到朋巴克地方。姐弟俩拾牛粪、打草到街上卖,而父亲和哥哥便上山用捕兽角弓狩猎。稍稍存了一些钱时,父亲便买了一支藏枪。一次,当他正沉浸在捕获到鹿的喜悦时,却不知触犯了当地规矩。当地百姓说这是神山,不准打猎,否则触怒了神灵,会带来灾难。主管打猎的德瓦雄要捉拿违禁者,于是他们只好再次倾家而逃。经那曲卡、安多,最后来到了玉树准达地方的单达乡落脚,靠给有钱人家打短工磨炒面生活。有时空闲下来,嘎鲁帮别人抄一点经文或《格萨尔》补助生活。至此,布特尕的外祖父正式开始了抄写《格萨尔》的生涯。

Google
 
上一篇:将《格萨尔》说唱到底
下一篇:《格萨尔》抄本世家--记布特尕祖孙三代的贡献((4)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4]
 · 北京大观园 [3646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95.70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