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湖南省 >>湖南综合旅游信息

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4日  共浏览423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

在湖南省西南部,南岭山系八十里大南山与雪峰山南麓交接处,有一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这就是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地理坐标东经109°45′~110°10′,北纬26°17′~26°35 ′,是湖南省沅江上游二级支流莳竹水的发源地。该保护区总面积12590hm2,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东侧边缘山地,属典型的中山地貌。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奇峰高耸,狭谷幽深,溪河纵横,地势险峻,地形复杂多变,境内海拔1 000m以上山峰有16座,最高峰牛坡头海拔1 913m,最大高差达1 433m。山坡为直线坡或复式坡,坡度多在30°以上。区内水系发达,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强烈,重力崩塌作用明显,八十里大南山主脉就座落在保护区与城步县的分界线上。

区内地层由一套含粗碎屑的砂质、泥质及硅质沉积物组成。风化强烈,多为残坡积层覆盖,经受区域变质作用后普遍产生浅变质。境内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其次还有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四种类型。土壤肥厚,有机质含量较高,良好的土壤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了土壤养分循环而提高了土壤肥力,土壤十分肥沃。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暖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均匀是保护区的气候特点。由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切割明显,加上森林植被的影响,形成了以垂直变化为主的多层次多方向的沟谷气候、山岭气候和高地山坡立体气候,光、温、水、风随地形地势和植被状况的不同而变化明显。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5.7℃,最高月平均气温在7月,为25.5℃,最低月平均气温在一月,为4.6℃;无霜期270天。年均降雨量1 536.3mm,一年中5月最多,为512.6mm;12月最少,为141.2mm;年均雾日86 天,雾日最多达135天;由于区内明显的山地气候,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山体间多谷风和山坡风。

保护区山高谷深,溪河纵横,境内河流年径流量在25亿m3以上,有长度超过5km的大小溪流14条,水系呈树枝状分布,遍布全区。沅水二级支流莳竹水发源于此。区内各溪流具有径流量大、冬不结冰、水质优良、清冽可口等特点,其水质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是保护区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季节性降水是本区河水的主要来源。降水分配的不均匀导致河流年内水位差异悬殊,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4~7月,7月以后属枯水季节。

该保护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因地处南岭山系八十里大南山北麓和雪峰山脉南端的交汇地带,本区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境内垂直高差大、独特的地理气候使其还具有中亚、北亚及暖温带过渡综合型的特点。区内植物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中植物小区。区系成分以雪峰山成分为主,同时渗入大量的华南—南岭区系植物及黔桂植物,组成较复杂。在保护区植物种类中,有中国特有属23个、中国特有种735种,占本区总种数的39.5%,比例非常大,说明了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比较丰富。其植物种类占湖南植物种类总数的45.9%,详细有维管束植物213科、848属、2029种,其中种子植物175科774属1863余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保护区60种兰科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223种,分属27目68科,占湖南省陆生脊椎动物总数量的35.3%。其中两栖类2目7科16种,爬行类3目10科40种,鸟类14目33科114种,兽类8目18科53种。野生动物的区系联系丰富,过渡性强。由于特别的地理环境,野生动物具有华中动物区系的固有种类,还有一些华南区的种类伸入。保护区的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较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区内昆虫资源极其丰富,共记录有昆虫482种,隶属14目96科。
保护区是一个山多、溪多、林多、鸟兽多,空气新鲜,气候宜人,风景奇丽的天然林区。全境七大景区、十大溶洞、十大瀑布、矗立的奇峰异石、红军路、九溪冲、铁杉林、楠木林、马褂木林和上堡金鸾殿等使人流连忘返;区内森林密布,丘陵起伏,奇峰怪石林立,溪流纵横流水孱孱,空气洁净,富含负氧离子,是名符其实的“氧吧”;夏季气温比区外低5~7℃以上,是湖南及其周边地区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这里是历朝历代少数民族起义的多发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保护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着苗、土家、侗、黎、汉、瑶、壮、布衣、满共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1%,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苗乡风情。

该保护区是近200年来恢复发展起来的天然次生林,森林群落进行着顺向演替,多层次、多树种的森林结构加上植物区系的交汇与过渡,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群落结构,是研究中亚热带森林演替规律的重要基地。

黄桑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我国中亚热带中央保存较完整,具有典型的华东—华中交汇和过渡色彩植物区系成分的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次生林森林植被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以及生物多样性,挽救濒于灭绝的珍稀物种;此外,保护区贵重稀有、数量众多、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古树名木、少数民族聚住区珍贵历史人文景观和秀美自然景观也同样具有珍贵的保护价值。

由于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较小,区内多古老孑遗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以在保护区生存和和繁衍,对于保护、拯救濒于灭绝的珍稀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据调查统计,保护区保存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3种,即银杏(Ginkgo biloba)、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二级18种,即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华南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闽楠(Phoebe bournei)、山豆根(Euchresta japo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花榈木(Ormosia henryi)、任木(Zenia insignis)、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subsp.biloba)、红椿(Toona ciliata)、毛红椿(Toona ciliata var. pubescen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r)、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此外,保护区有60种兰科植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保护区内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较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包括:云豹(Neofelis n . nebulose)、金钱豹(Panthera pardus)、白鹳(Ciconia Ciconia)、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wllioti);二级保护野生动物32种,包括:藏酋猴、 穿山甲、青鼬、水獭 、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水鹿、林麝、苏门羚、鸳鸯、苍鹰鸢、雀鹰、赤腹鹰、普通鵟、白尾鹞、游隼、灰背隼、红脚隼、红隼、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原鸡、白鹇、雕鸮、长耳鸮、短耳鸮、斑头鸺鹠、大鲵、虎纹蛙。


Google
 
上一篇:石燕湖旅游指南
下一篇:湖南绥宁旅游简介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9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84]
 · 北京大观园 [36520]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5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84.37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