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中的陶瓷可谓精美绝伦,每个年代的陶瓷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陶瓷的制作手法有什么不同?在线上就能欣赏到故宫的瓷器,还能了解知识,最重要的是还不需要买门票,宅在家的你,快去涨知识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陶瓷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远在10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华大地上发明了制陶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
宋、辽、金、西夏的陶瓷
(公元916年—1279年)
宋代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在民窑发展的基础上,朝廷也在南北各地设窑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名曰“官窑”。汝、官、哥、定、钧窑等“五大名窑”瓷器备受后人推崇。
北方地区辽、金、西夏的陶瓷,既受中原陶瓷工艺影响,又独具民族风格,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朵奇芭。
宋、金时期南北各地还形成一些工艺技法、装饰风格相类似的瓷窑体系,如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钧窑系等;南方地区的越窑系、龙泉窑系、建窑系、景德镇窑系等。
元代的陶瓷
(公元1271年—1368年)
公元1279年,元王朝统一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刺激了陶瓷业的兴盛。钧窑、磁州窑、龙泉窑等继续生产传统陶瓷品种,其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国外。景德镇则得天时、地利、人和,异军突起,青花、釉里红、卵白釉、蓝釉、红釉瓷等新品种层出不穷,遂使景德镇一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地,为明、清时期进一步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明代景德镇官窑及其他地方窑陶瓷
(公元1368年—1644年)
明代自洪武二年(1369年)起,朝廷即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这就是俗称的“官窑瓷器”。此后,历朝沿袭此种制度。明代的窑业分为官窑和民窑两种。前者专烧宫廷御用瓷,不计成本,质量精美;后者则属商品生产,产量大,艺术风格古朴潇洒。官窑的发展带动了民窑的兴盛,当时景德镇从事陶瓷生产的工人达十余万人,天下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彩瓷和颜色釉瓷是其主要品种,历朝均有精品传世。
明代德化窑白瓷别具一格,尤以瓷雕久负盛名。江苏宜兴窑和广东石湾窑则烧造仿钧釉陶器,宜兴窑还烧造紫砂陶器,尤以紫砂茶具闻名,出现了许多设计制作紫砂茶具的高手。
明末清初的景德镇窑瓷器
(约公元1607年—1700年)
在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到清代康熙中期(约1676—1700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民起义的蓬勃发展,直至摧毁明王朝的统治和清朝入主中原,中国社会曾发生剧烈变革。作为全国制瓷中心的景德镇,其瓷器制造业也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主要表现在万历三十五年以前,景德镇的制瓷业是由官窑占统治地位,此后,官窑急剧衰落,民营瓷业则因国内和亚欧市场需求的刺激而渐趋兴盛,跃居主导地位。以往人们曾将17世纪这一时期景德镇的制瓷业称为“转变期”或“转型期”。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景德镇官窑及清代其他地方窑陶瓷
(公元1662年—1795年)
清代景德镇窑沿袭明制,亦分为官窑和民窑。清朝统治者革除了明朝在手工业方面的一些弊病,废除了官窑的编役制,将明末出现的“官搭民烧”作为定制,从而出现官民竞争的局面,刺激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由于三朝皇帝均对瓷器生产兴趣浓厚,加之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1663—1715年)、年希尧(?—1738年)、唐英(1682—1756年)等对御窑厂苦心戳力地经营,遂使景德镇御窑厂在仿古的基础上,创烧出大量新品种。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记事》罗列当时仿古创新的花色品种达57种之多。 德化窑、石湾窑和宜兴窑也沿袭明代传统,按照自身的独特风格健康地发展。
清代晚期瓷器
(约1821年—1911年)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和清王朝的日趋衰败,景德镇的制瓷业亦总体上呈现逐渐衰退的局面。但清代晚期官窑瓷器仍然有光辉的亮点,如皇帝大婚和皇太后庆寿用成套餐具的批量生产等,有如晚霞余辉,令人称羡。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熊希龄于1906年在湖南醴陵姜湾倡办“湖南瓷业公司”,同时创办“湖南瓷业学校”,聘请景德镇和日本名技师担任讲师,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生产胎质洁白的釉下五彩瓷器。这是中国现代釉下彩瓷器的滥觞。醴陵瓷器从此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国的第二瓷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