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魅力北京 >>文化北京 >>古都风韵

这种旋律,就能让你想到北京
  发表日期:2022年3月27日  共浏览165 次   出处:北京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北京琴书,以“北京”命名的一种曲艺形式,也是北京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旋律悠扬,让人听过就难忘。

创始人——关学曾

北京琴书的创始人关学曾是满族人,1922年出生在北京,十二岁那年,出于爱好,也为谋生,投在常德山门下学唱“单弦大鼓”。“单弦大鼓”的前身是清代道光年间兴起于北京大兴和河北廊坊乡村的“犁铧调”,至清朝末年演变成为“五音大鼓”,其表演形式是左手敲击铁片,右手持鼓楗敲击扁鼓,以三弦、四胡、扬琴、鼓板伴奏,加上演唱,合为五种声音,故又称“五音大鼓”。

北京琴书的诞生

1951年和1952年,关学曾先后两次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奔赴前线演出。赴朝慰问演出和回国汇报演出的这段经历,让他大开眼界,尤其是见识了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琴书演唱形式,如“山东琴书”、“安徽琴书”、“徐州琴书”等。关学曾意识到,自己演唱的琴书,在名称上不具有地方特点,回北京后,他找到琴师,一起研究,决定把这种单琴大鼓和乐亭大鼓相结合、并用北京语音演唱的琴书,更名为“北京琴书”。


曲艺与城市

曲艺这种传统音乐,其早期的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大多为农民,乡村逢年过节,或集市庙会,便是乡村艺人演出的日子,他们现场即兴演唱,自娱娱人。赶上灾荒,乡下人进城沿街乞讨,乡村艺人就卖唱作艺,养家糊口,城市市民又成为其新的受众。城市为曲艺艺人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新环境,曲艺艺人也为城市奉献了新的文化娱乐形式。


北京琴书的艺术特点

北京琴书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

北京琴书代表人物

北京琴书的代表人物,有我们熟悉的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翟青山、北京琴书著名演员魏文华,还有关学曾先生的关门弟子王树才。

Google
 
上一篇:听一段京韵大鼓,感受曲艺的优雅
下一篇:北京民俗博物馆里的清代女式裙装:雍容典雅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6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57]
 · 北京大观园 [3658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1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792.96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