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终点——通州,一度是运河水最为重要之地,这片土地上曾经出现了北方最为繁华的码头、物资集散地、桨声灯影、商贾云集、百业并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通州人,也造就了通州融南汇北独有的大运河美食文化。
饮食文化
讲到美食文化就必须提及来自通州的本土企业——怡丰园,旗下包括怡丰园私厨、怡丰园杂什店、怡丰园茶庄等产业链,创立之初就以弘扬传承运河文化为己任,并且聘用多位国家级烹饪大师、制茶大师,从原料到成品严格把握每一道质量关,秉承“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的经营理念,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生产技术,严格执行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规范,源源不断的为广大客户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精选佳品。
椒麻鸭翅
这其中,怡丰园的椒麻鸭翅完美展现了运河千百年来的本地习俗、传统文化,更点燃了许多人儿时的美食记忆。相传这是出自清末宫廷御宴全鸭席中的一道凉菜由御厨朱七所制,在清史《宣统三年起居注》及流传在民间的满汉全席菜谱中均有所记载,后清廷覆灭,各地战乱不堪,这一宫廷美食也随着朱七传入民间,后经鲁菜大师苏德海、便宜坊第五代传人程明生、中国烹饪大师周俊强、首都烹饪艺术家(怡丰园创始人)赵虎代代相传,由于椒麻鸭翅的中和口味及营养价值适合各种体质的人群食用,是有独特代表性的传统技艺,拥有深植人心的传统味道。
延续千年的运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运河美食文化,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不断的传承制作技艺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
酱货
怡丰园的酱货则是源自乾隆年间的御膳味道。相传,乾隆皇帝南巡至山东途经一酒楼,被里面飘来的酱肉香味所吸引。尝罢赞不绝口。回宫后令御厨多次烹调后仍没有做出那样的味道,便命人去寻此良方,又经御厨多次烹饪终做出此美食,每每尝之乃是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清末战火不断,这一御膳味道也随之堕入乱世。怡丰园通过这些年孜孜不断的寻找终于将这一味道重现民间,为了此味道更加适应现代健康饮食理念,怡丰园采用创新的烹饪方法,最大程度地保存食材中的营养同时使酱货的味道更佳醇厚。
茶文化
而除了美食,京杭大运河自古建成以来还一直与茶都有着难解难分的渊源。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华北地区不适合茶叶生产,而且京杭大运河南部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江南地区是著名产茶区,江西、皖西、皖南、福建等茶区距离大运河也都不远。因此,大运河对华北地区茶叶市场的构建和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沿河两岸的城市蕴藏茶文化随着运河交织汇集, 运河水流出了浓厚的茶风。
这种文化的传播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风尚的文化引领、流畅的交通保障、更是文化认同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品茶习俗的南风北渐也是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京杭大运河是南茶北上的主要贩运之路,为南茶北运提供了便利的水上运输通道,大运河沿岸城镇成为北方消费茶叶最为重要的地方,饮茶习俗亦最早在此兴盛,也成了南北文化交融的通道。大运河上,有赴京赶考的南方学子、进京赴任的南方官员、南来北往的商人,他们不经意间将南方的茶文化传播到沿岸城镇,导致运河沿岸地区人们饮茶风尚的兴起,再由沿岸城镇传播至广大的华北腹地。
在饮品种类多样化的今天,茶不再是人们的首选。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平日里忙于奔波,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品茶。茶大多数时候是作为一种提神醒脑的饮品存在于大家的生活当中,有茶,喝之,无茶,亦无所谓。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心浮气躁后,怡丰园作为推广运河文化的先行者,开始大力宣传这种茶文化,从福建武夷山每一片茶叶的严选,到与拥有几十年制茶经验师傅的匠心交流,最终推出充满文化气息的精美茶礼。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茉莉龙毫
怡丰园的茉莉龙毫,是将明前的福鼎地区的白茶毛茶和茉莉鲜花进行拼和、窨制,经过8次窨制,1斤干茶需要使用10斤左右鲜茉莉花。使茶叶吸收花香而成的茶叶,茶香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
让茶文化在没落中重燃希望,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京杭大运河水盛载的茶文化,有言不尽的香醇滋味。京杭大运河里流传的茶故事,有说不完的悠远源长。千百年来静静地流淌着,向人们诉说着那些过往难以忘却的茶事。
怡丰园杂什店(中山街店)
地址:通州区中山大街56号院I号商业街
乘车路线:322/647/804/808路通州西门路口东下车
怡丰园杂什店(台湖店)
地址:通州区台湖镇外郎营村
电话:15810505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