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万年乃至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平谷先民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上宅文化。
夏商周三代,地属冀州或幽州。刘家河商代墓葬青铜礼器的出土,证明那时平谷地区的繁荣与发达。春秋战国时,平谷地区属燕国之地。战国后期,燕国置上谷、渔阳等5郡,平谷地区属渔阳郡地。秦统一六国,天下分为36郡,平谷地区依然属于渔阳郡地。而那时渔阳郡治所,在今密云西南与怀柔东南交界地带。
西汉时,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春,始建平谷县。
刘秀开创东汉王朝,仍设渔阳郡。平谷为渔阳郡所辖九县之一,县城已迁至今平谷老城处。因北魏初年平谷并入潞县,故城尚存。三国魏时,仍置平谷县。《畿辅通志》中“三国魏”下列了平谷县。
晋朝初年,省平谷县,后复置。新编《平谷县志》记载西晋初省平谷县后,地属燕国潞县,潞县为今通州。北魏初,平谷属渔阳郡,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省平谷县,并入潞县。
东晋于公元420年亡,南相继有宋齐梁陈,史称南朝(公元420—589年)。北有拓跋氏(后改元氏),于公元386年正月建国,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86—534年),公元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后又有东魏(公元534—550年)、北齐(公元550—577年)、西魏(公元535—556年)、北周(公元557—581年)政权相继存在,史称北朝。《魏书·地形志》载:“渔阳郡秦始皇置,真君七年并北平郡属焉。领县六,户六千九百八十四,口二万九千六百七十。……真君七年并安乐、平谷属焉。”此处记载很明确,说明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以前平谷县确实存在,而北魏建国于公元386年,与东晋公元420年灭亡时,两个政权并存了34年。如果北魏初年复置平谷县,那时东晋政权依然存在,也就可以理解《畿辅通志》上述的记载了。而《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北魏”中“太平真君七年,省平谷入潞县”记述,当出自《魏书》了。《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潞县北平谷故城,为石赵所置。“石赵”即十六国后赵(公元319—351年),建都邺城。那些小政权走马灯般更迭,多很短暂。如此说来,北魏所省者为后赵的平谷县了。新编《平谷县志》“后赵,复置平谷县,县城移至今通县北小营村,隶渔阳郡”之说,当本于此。另外,北魏年间,要阳县由北内迁,城址在今镇罗营镇上镇村,东魏省去。
隋时,平谷地区隶属无终县。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平谷县志》也如此写到:“《隋书·地理志》:无终县有泃河、洳河。按:一郡只统一县,泃、洳皆平谷水名,则是时平谷又省入无终矣。”《畿辅通志·府厅州县沿革表》“隋”中有“渔阳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徙置玄州,大业初改为郡。无终县,州郡治,大业末改名渔阳。”
《新唐书》同时记载,设檀州密云郡,本安乐郡。有大王、北来、保要、鹿固、赤城、邀虏、石子?七镇。《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有大王镇词条:大王镇,唐代北边七镇之一,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这里,明确说大王镇就是平谷县。明隆庆平谷旧志:“唐废平谷为大王镇,入渔阳县。”辽时平谷地区仍为大王镇。1984年8月,在平谷旧城塔儿胡同施工时发现“大王镇罗汉院建八大灵塔记”碑,现为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此碑于辽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七月立,明确写着“大王镇”,可作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