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文化 >>漫谈中医

生活小妙招 怎么辨别蜂蜜的真假
  发表日期:2021年10月4日  共浏览122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蜂蜜是常见的一种饮品,我们在家里经常会北上一瓶蜂蜜。蜂蜜冲水喝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可以润肠通便,滋润肌肤,抗衰老等,那么怎么辨别蜂蜜的真假呢?蜂蜜的质量会影响到蜂蜜的功效。下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怎么辨别蜂蜜的真假!

怎么辨别蜂蜜的真假

如何辨别真假蜂蜜

一、看光泽及颜色

真蜜肉眼观色浅白色质地为好,淡黄色或琥珀色,以浅淡色为佳;光泽不是很透亮。假蜂蜜色泽鲜艳,用白糖熬成的或用糖浆冒充的,所以看起来非常清澈透亮,一般呈浅黄色或深黄色。另外纯净的蜂蜜是无色的,蜂蜜的颜色是因为蜂蜜中含有不同植物的花粉而造成的。所以说深色的蜂蜜营养要比浅色的蜂蜜营养丰富,但深色的蜂蜜往往也含有比较浓重的气味,如荞麦蜜;浅色蜜一般气味清香,如荔枝蜜、槐树蜜。

二、口感鉴别

真蜂蜜香甜可口,有轻微淡酸味,结晶块入齿即酥,含之即化,而假蜂蜜有苦涩味,结晶块咀嚼如砂糖,声脆响亮。

三、闻味道鉴别

真蜂蜜有淡淡植物味花香,假蜂蜜闻起来有刺鼻异味或水果糖味。

四、含杂质鉴别

可以用烧红的铁丝插入蜜中,冒气的是真蜜,冒烟的有假,如果是纯蜜,铁丝拔出后,十分光滑,不附杂质。用筷子挑起蜂蜜,能拉成长丝的,不断流,丝断会自动回缩且呈球状者为上品。将蜂蜜和水按1∶5的比例混合,放置一天,无沉淀者为佳品。

五、含水鉴别

蜂蜜滴于白纸上,纯正蜂蜜成珠状,不会渗开,而掺水蜂蜜则会渐渐渗开,渗开速度越快,掺的水分越多。

六、含糖鉴别

掺有糖的蜂蜜其透明度较差,不清亮,呈混浊状,花香味亦差。掺红糖的蜂蜜颜色显深,掺白糖的蜂蜜颜色浅。可用两手指揉搓,以感到粘腻为好,有颗粒感的则含糖。
七、结晶鉴别

假蜂蜜是不结晶的,但有的假蜂蜜中加入的白糖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析出,在瓶底形成沉淀。真蜂蜜的结晶和假蜂蜜的沉淀很容易区分,蜂蜜结晶较为松软,放在手指上能很容易捻化,有细腻感。而假蜂蜜析出的白糖沉淀较为致密,放在手指上捻时,有沙砾感。

八、含重金属鉴别

取蜂蜜一汤匙,加入小半杯很浓的凉绿茶中,如蜂蜜已受重金属污染,茶水中的单宁会与蜂蜜中的重金属起化学作用,生成灰色或褐色、黑色盐类。颜色越深,说明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也越重。

九、含淀粉鉴别

将少量蜂蜜放入杯中,加适量水煮沸,待冷却后滴入几滴碘酒摇匀,如果溶液变成蓝色或红色、紫色,说明蜂蜜中掺有淀粉类物质。

这些蜂蜜绝对是假蜂蜜

松花蜜

松树在5月开花,可在5月我国到处都是花,蜜蜂基本不采它。况且,松树流的蜜,蜜蜂采食后不消化,易得大肚子病而死去,蜂农也不会让蜜蜂去采。松树象征长生不老,打松花牌容易骗到一些老年人。

桃花蜜

桃花刚盛开时的气温对于蜜蜂来说根本无法存活,另外,桃花只有花粉而无蜜。所以说,市场上的桃花蜜是在真蜜或假蜜中添加了桃花提取物调制而成。

金银花蜜

金银花的花冠长且细,蜜蜂的嘴很短,很难采到蜜。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金银花蜜,是用含苞的金银花花蕾在高浓度蜜中浸泡,虽然也含有花的精华,但和蜜蜂直接采的蜜不是同一个概念。

桂花蜜

桂花没有蜜腺,商家所称的桂花蜜有可能是“野桂花蜜”,这种桂花蜜并不是从桂花中采来的,而是从柃木(俗称山桂花、野桂花)的花朵中采取的,但是柃木是稀有中草药,既然都稀有了,能大批量生产吗?且价格能低吗?

芦荟蜜

蜜蜂几乎采不到芦荟花蜜,并且芦荟开花非常少见,市场上的芦荟蜜是用芦荟花粉加其他蜂蜜调制而成的。

蜂蜜是家庭必备的饮品,我们也知道蜂蜜有很多的养生功效,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怎么分辨蜂蜜真假的常识,希望大家仔细鉴别,购买货真价实的蜂蜜!

Google
 
上一篇:春季健身正当时 太极拳打出健康人生
下一篇:调理手脚冰凉 注意四大养生禁忌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0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05]
 · 北京大观园 [3653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6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863.28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