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研究人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是脏象学说的一部分。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不但有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各自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掌握脏腑相关规律,有利于驱邪防病,对辨证论治极为重要。
阴阳五行学说对脏腑相关的规律作了基本的阐述:就脏腑而言,心、肝、脾、肺、肾五脏属阴,主里;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属阳,主表,通过经络联系,构成心与小肠、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的表里配合关系。五脏的五行归类分别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五脏相生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脏相克为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生克正常为生理现象,反常为病理现象。当然,这是一个大致的轮廓,不是机械刻板的公式,有些不属于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也存在着病变相互影响的情况。因此,在研究脏腑关系时,必须了解各自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进而分析其病理变化。
脏与脏 五脏均具有藏精、藏神和生化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它们各自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心生血,藏神;肺主气,司呼吸;脾统血,主运化;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骨生髓。它们之间的主要关系如下:①心与肺。主要体现在气血相依、呼吸与血液循环密切相关方面。在病理上表现为肺气虚则推动血液运行乏力,或气滞血行不畅而致血瘀,出现胸痛等证,而瘀阻心脉,也可影响肺气的调畅,出现咳喘等证。②心与脾。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的关系方面。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化的源泉,血液充盈,则心有所主,使人体精神状态如常。血液的正常循行,除心气推动、肺气辅助外,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脾虚则影响心的生理功能,而心阳失于温煦,火(心)不生土(脾),也将影响脾的运化,出现脘闷、泄泻等症状。③心与肝。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与调节功能的配合以及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方面。如果心肝火旺、血液运行失常,则溢于脉外出现衄血、吐血等证;肝气不舒,郁结化火,引起心神不宁,会出现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④心与肾。心属火,肾属水,心火下行、肾水上济,称为“水火既济”,是生理之常,如水不济火、心肾不交,则会出现失眠、心悸等症状。⑤肺与脾。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代谢两个方面。气的生成离不开肺所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而津液的代谢有赖脾的运化,上输于肺,然后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在病理上可表现为脾气虚导致肺气虚,出现气短、动则易汗等症状;脾运失常,聚湿生痰,影响及肺,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⑥肺与肝。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协调方面。肝气上升,肺气下降,升降协调,是生理之常,如果肝气升发太过,就会影响肺气的下降,出现咳嗽、胁痛等症状,而肺失清肃下行,又会使肝失制约,出现两胁胀闷、头痛、目赤等症状。⑦肺与肾。主要体现在相互协调,完成水液代谢和保持正常的呼吸方面。在病理上如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影响及肾,可致尿少浮肿,反之,肾失气化之职,小便不利,水泛为肿,亦可影响及肺而见咳喘之疾。又因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肺气久虚或久病肾虚、肾不纳气,可见气短、动则喘息。⑧肝与脾。主要体现在气机的调畅和脾的运化功能的正常方面。肝正常的升发、疏泄,有助于脾的运化,若肝气不舒,就会影响脾的正常运化功能,出现腹胀、泄泻等证;若脾失健运,亦可使肝气抑郁,出现胁胀、欲嗳不爽等症状。⑨肝与肾。主要体现在肝血肾精的相互滋生,肝的疏泄调达与肾的封藏固密相互制约、相反相成方面。在病理上可见肾阴不足引起肝阳上亢,出现头痛、目胀、性急易怒等症状;或肝火过盛,下耗肾阴,出现腰酸、遗精等症状。⑩脾与肾。主要体现在后天与先天的相互资助以及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方面。如肾阳不足,不能温脾,可见腹胀、泄泻、水肿,或脾阳久虚,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或见尿少、浮肿,或见腹胀、泄泻、阳痿等症状。
腑与腑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六腑之间既各有分工,又密切配合。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与初步消化,下传小肠,通过小肠进一步消化,分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小肠吸收后经脾的输布营养全身。浊者中的水液部分,吸收后成为渗入膀胱的尿液的化源,糟粕部分下达大肠。渗入膀胱的尿液,经气化作用及时排出体外。进入大肠的糟粕,经传导与燥化,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和三焦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推动传化水谷等作用的协同。在病理上六腑之间也相互影响,如胃有积热,则消耗津液,使大肠传导不利,引起大便秘结;胃有寒邪,不能腐熟水谷,影响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则清浊不分,注入大肠造成泄泻,等等。
脏与腑 脏属阴,主里;腑属阳,主表。通过经络相互络属,阴阳表里关系密切。①心与小肠。心的经脉属心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阳下布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和分别清浊功能正常;小肠功能正常,泌汁而养心血,则有助于心主血的功能正常。在病理方面通常表现为心经有热,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小便发黄,甚则尿热尿痛;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可见心烦、舌红、口舌生疮。②肺与大肠。也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利于大肠保持传导功能,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气肃降,否则可出现胸闷气阻等症;若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③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脾为脏属阴,喜燥恶湿;胃为腑属阳,喜润恶燥;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得宜,相辅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在病理上脾和胃也相互影响,如脾运失常,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和降,出现食少、脘腹胀满等症,若胃受病失于和降,也会影响脾的升清和运化功能,出现食后腹胀和泄泻等症。④肝与胆。肝与胆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源于肝之余气,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正常,胆汁排泄不畅,则会影响肝的疏泄。由于胆附于肝,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肝病常影响及胆,胆病也常波及肝,肝胆同病,亦屡见不鲜。⑤肾与膀胱。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储尿与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若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则膀胱开阖失度,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病证。
临床应用 脏腑相关理论对辨证论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从防止疾病传变来说,可以指导“治未病”。如肝病往往容易传脾,张仲景《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对于防止肝病传变,促使其尽快治愈有积极意义。从辨证治疗来说,有利于以整体观出发,在辨明主要病变脏腑时,研究与相关脏腑的关系,以制定恰当的治疗措施。此脏虚衰,治他脏而利其尽快恢复;此脏邪实,泻其相应的腑使疾病尽快痊愈,从而调整脏腑功能的失常,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以心脏为例,心血虚的患者,出现心悸、少寐、多梦、面色萎黄等症状,如果兼见食后腹胀、食少倦怠,说明脾的健运功能亦不足,影响心血的化生,必须心脾两调,才能提高疗效。心火旺的患者,出现心烦口疮、小便赤涩,可以清泻小肠之火,从而使心火得平,不仅小便可以由赤转清,心烦口疮诸症也即可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