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特色 >>中华医药词条

脏象学说
  发表日期:2021年9月29日  共浏览187 次   出处: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又称藏象学说。

研究对象及范围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实践,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从体外的各种征象测知脏腑的生理功能,推究其病理变化,并结合古代哲学阴阳、五行、象论等思维方式,进行类比推理、综合分析,逐步形成了脏象学说。脏象学说中的脏腑,虽有其解剖认识,但并非是人体的解剖单元,而是表述人体运动状态的功能系统。它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特点,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于五脏,气、血、精、液则是脏腑功能产生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它还认为人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性,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与五脏相通,一日的阴阳盛衰与人体阴阳消长相应,因此,人与自然界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脏象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预防等各个领域,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对杂病治疗,以脏腑辨证最为常用,对热性病的治疗,尽管通常采用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但同样离不开脏腑。由此可见,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体的脏腑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以及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脏象学说不仅要研究这些脏腑的部位、形态、生理病理,而且要探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情志的关系,脏腑与气、血、精、津液的关系。人体的形体(皮、肉、筋、骨、脉)、官窍(耳、目、口、鼻、舌、咽喉、前阴、后阴)生理功能的产生离不开脏腑,它们与脏腑的关系也是脏象学说所要研究的内容。可见这一学说所研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

形成与发展 脏象学说的形成,可以上溯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当时解剖所取得的直观认识为脏象学说的形成打下了形态学的基础。《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脏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说明在《内经》时代,人们已把解剖知识引进医学领域,所记载的人体脏腑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即是中国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的真实记录,虽相当粗浅,但许多数据与现代解剖学非常相近。而古代医家凭借长期的生活、医疗实践,对脏腑功能活动、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的认识却超越了解剖的范围。就生活实践而言,如人饮食过饱则腹部胀满,因而认识到脾胃居腹里,胃主纳谷,脾主运化,有腐熟水谷的功能;人受凉感寒则病恶寒、发热、咳嗽、鼻塞、流清涕,从而联想到肺居胸中,外合皮毛,开窍于鼻,风寒外侵,由皮毛而影响及肺,就会发生这些症状。这说明,人体脏腑与其他组织器官虽然各有分工,但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就医疗实践而言,古代医学家经过多次重复,从病理现象推论出生理功能,如耳鸣、听觉不敏的疾患,从肾着手治疗而获效,于是得出“肾开窍于耳”的理论。此外,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渗透到医学领域,对脏象学说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关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属性及其功能活动,脏腑器官构造与功能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等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五脏六腑之特性以及脏腑间的关系,则运用五行学说加以解释,一方面把五行归属于五脏,另一方面用五行的生克规律说明脏腑间的生化制约,从而处于平衡的运动状态。这就使脏象学说更系统化与理论化了。在《内经》所奠定的基础上,东汉以后医家如华佗、孙思邈、钱乙、刘河间、张元素、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等人结合临床,创立新论,对发展脏象学说作出了贡献。如《中藏经》以脉证为中心,分述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判断证候的顺逆,形成了系统的脏腑辨证理论。经过历代医家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脏象学说逐渐成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基本内容 脏象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并与自然界保持着统一,体现了中医学所具有的整体观的特点。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心、肝、脾、肺、肾五脏是中心,每脏都配以相应的腑:心配小肠,肝配胆,脾配胃,肺配大肠,肾配膀胱,脏对相配的腑的功能起主导与决定作用。其他形体官窍、四肢百骸均与五脏相关:心与血脉、舌、面,肝与筋、目、爪,脾与肉、口、唇,肺与皮毛、鼻,肾与骨、髓、耳、发均具有特殊的关系,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的产物,它们与五脏关系密切:肾藏精,肝藏血,脾藏营,肺主气,心主血。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则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协调完成的。人的精神情志活动称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或“五志”(喜、怒、悲、思、恐),“五志”归属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但这不是机械的划分。作为人体机能活动表现的情志,是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脏气失调会引起异常的情志,而异常的情志同样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将五志分属五脏,也是脏腑学说中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在统一性的体现。人与自然界季节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心气通于夏,肝气通于春,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而昼夜、阴阳的变化与四时特点相类似。《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的阴阳消长亦与之相适应,保持着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阴阳五行学说对脏腑的功能、特性、相互关系作了深刻的揭示。就阴阳而言,脏属阴主里,腑属阳主表,肾与膀胱、肺与大肠等都具有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气而不泻”(《素问·五脏别论》),即储藏精气,勿使外泄;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即受盛和传化水谷,排出糟粕。就五行而言,金、木、水、火、土归属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五脏的相生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克心。生克正常为生理现象,反常则为病理现象。

在医疗中的应用 脏象学说在中医学各个领域里成功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就诊断而言,所以能运用诊法了解病位之所在、分辨病邪之属性、把握脏气之虚实,关键是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联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相关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得到的。如“目赤肿痛”,多系肝火为患,这是因为“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就会发生目赤肿痛。这对于从“象”了解脏腑的虚实及功能活动,明确疾病的症结所在,从整体上决定治疗方案都是很有意义的。就治疗而言,由于脏与腑的功能特点不同,发生病变时,治疗大法各异。根据脏腑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调治某脏的亏损,往往涉及与之相关的他脏,如肝阴亏损,在益肝阴的同时,可以运用滋肾的药物,肝属木,肾属水,称之为“滋水涵木”。根据脏腑相互的配属关系,邪热痰浊等病邪壅阻可以通下大肠,心经热盛可以清利小肠,等等。以脏象理论为基础的脏腑辨证,不仅用于杂病辨证,而且与其他辨证方法联系,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辨证论治体系。

现代研究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含有极丰富的内容。自20世纪50年代以降,开展了脏象理论的整理研究,脏腑证候的理论与辨证论治的临床研究,脏腑证候的实验研究,脏腑证候的规范化和诊断标准研究等,其中有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Google
 
上一篇:早泄
下一篇:脏腑相关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57.03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