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畅游北京 >>北京游玩指南

历代帝王庙四座御碑亭为何不对称?
  发表日期:2021年5月18日  共浏览142 次   出处:畅游西城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在景德崇圣殿的两侧建有4座御碑亭。查景德崇圣殿两侧四座碑亭碑文,正东碑亭阳面为乾隆五十年二月《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满汉合文,阴面无字;正西碑亭,乃无字碑;东南碑亭阳面为雍正十一年《御制历代帝王庙碑》,阴面是乾隆五十年《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西南碑亭阳面为乾隆二十九年《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阴面为乾隆二十九年《历代帝王庙瞻礼诗》。从碑文纪年判断,正东与西南两碑亭建筑时间应不早于乾隆二十九年,雍正年间可能已建成的只有正西与东南两座碑亭,但二者并不严格对称。


有点令人不解的是,当初雍正帝在殿正西侧立一通无字碑的同时,又在大殿东南立了一通有字碑,他为何不按对称的建筑规制呢?乾隆帝继位后,在东南位置上的雍正碑的阴面补刻碑文,又在西南位置上立了一通御碑。21年后乾隆帝再在大殿东侧增立一通御碑。乾隆帝如此立碑是考虑四座碑的对称吗?


还有一事也难以解释:在明代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图上曾绘有两座碑亭,它表明庙内曾有明代的碑和亭,但如今所能见到的四座碑亭全是清雍正和乾隆时的。明代的碑和亭到哪里去了呢?


一种推测,清碑是在已毁的明碑基址上重建的;另一种推测,其中两个亭是明代的旧构,清碑是后来置人的。这些推测都遭到专家的质疑,一是从近期修缮勘察所得的信息,无论碑和亭均系清代所建,未发现有明代遗迹;二是碑体如此巨大,只能先立碑后建亭,不可能先有亭后立碑。


古人称长方形的刻石为碑。早在春秋时期已有“碑”的名称,但它属另一种含义,即那时的碑坐落在宗庙的院落里,当作拴供那些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子。此外,另有一种碑是立在宫殿、庙宇前的,以它的日影来测定时间。这两类碑石上都不刻字。到战国时期,碑出现在墓葬中,碑的上部有圆孔,长绳的一头系在棺材上,另一头穿过碑上的圆孔由人手牵着,碑是下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殡葬结束后,有些碑仍然立在墓穴旁,久而久之,有人便在碑上镌刻文字,追述死者的功德,这就是“树碑立传”的由来。东汉时墓碑流行,而且碑上刻有浮雕龙纹,更加庄严肃穆。之后,碑的应用不断拓展,出现了纪念碑、地界碑、里程碑,等等。碑成了一种标志。


最初的石碑没有驮,直到南北朝才出现螭首龟趺。趺就是基座,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明代把龟趺的头做得似龙非龙,人称赑屃,它也是龙的九子之一。眼下细看四座御碑的4个龟趺,它们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亭在古代有多种用途。有用在驿道上的,按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也有在城门楼上的;还有用作军事防御的。在园林里,亭成了停歇凭眺的建筑。此外,保护水井的叫井亭,保护石刻的叫碑亭。


北京历代帝王庙的4座御碑,按规格是很高的,所以碑亭采用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碑亭地面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鱼鳖虾蟹分刻于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角。碑首居高临下,雄视四周。据测量,四座御碑中,体积最小的也近39吨重。


正殿东南位置上的父子碑,显然是乾隆帝为了表示继承父皇雍正帝的遗志,所以把自己的碑文刻在了阴面。但是,雍正帝为何要在大殿正西立一通无字碑呢?专家们分析:“这种于帝王陵庙建无字碑的做法,据说始于唐代皇后武则天的乾陵,其用意似乎是将自己生前功过听任后人评说。帝王庙立此碑,也应有类似效用。”(据陈平:《全国唯一的历代帝王庙》)


Google
 
上一篇:北京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有多少根楠木柱?
下一篇:二龙捧出燕家台,青山绿水春常在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40]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9]
 · 北京大观园 [3640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2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85.05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