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上,柱子又叫楹。柱子的形状有圆的,有方的,还有八角形的和菱形的多种。明清时,规模较大的建筑物用圆柱,而园林中的亭子多用方柱。
经过长期实践,工匠们把不同的木材用在不同的构件上。比如榉、榆,因为硬度大多用于斗栱;松、楠木硬度一般但耐久性强,多用于柱和枋;柏木硬度小但耐潮湿,多用于基桩。此外,用杉木制作檩条、圆椽和望板,用樟木制作飞檐椽、翘椽、山花、博缝和雀替等。
明代统治者非常奢侈,兴建重大建筑工程都要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等地采办楠木、樟木、柏木、檀木、花梨以及桅木、杉木;从山西、河北等地采办松木、柏木、椴木、榆木和槐木等大量木材,以应工需。
在宫殿、陵寝和坛庙等高级建筑中,用楠木制作梁、柱和门窗装修。楠木长得慢,数量不多。明初使用许多大尺度的楠木,比如天安门和端门的明间跨度长达8.5米以上,这个跨度是空前的。长陵祾恩殿用直径达1.17米、高23米的整根楠木柱,尺寸之巨大是国内罕见的。入清以后,宫廷工程由于缺乏巨大木材,不得不用小块木料拼接再外加铁箍,这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施工方法。
景德崇圣殿内共有60根等高的楠木柱。它们都是明嘉靖年间始建时的旧构,近500年来未曾换过一根。在这次修缮中发现其中一根年久朽损,为了安全,便用松木在两旁附加抱柱,予以加固,使柱的直径增大了。倘若不细看是难以找到这根楠木柱的,也难以察觉到有哪些与众不同。
楠木柱有的油饰,有的不油饰。景德崇圣殿的楠木柱在乾隆朝已经油饰了。而长陵棱恩殿、太庙大殿和北海永安殿,所有楠木柱都没有油饰。为何历代帝王庙大殿里的楠木柱要用油饰昵?专家们正在研讨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