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封建社会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统治者对“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信义天条。大多数统治者都把重视农业、水利事业期盼使国家“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进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所以封建皇帝每年都到山川坛去祭祀农神,并且十分隆重与虔诚,把此种活动当作一件神圣的大事来做,也就可以理解了。清朝康熙皇帝在这方面做得较为突出,他不仅亲自参加祭祀农神活动,而且在数次南巡中视察农业水利。他在一次巡幸江南时带回了当地优良品种——香稻。随即就在北京中南海瀛台丰泽园内亲自试验耕种,还让大臣们来那里参观。在他的带动、倡导下,京郊大面积种植水稻,致使后来京西稻、南苑稻等优良品种应运而生。
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年)恢复祭农耕藉礼,把劝农从本提到日程。雍正皇帝颁诏命全国各地也和国都一样,要设立先农坛,把对先农之祀变为国家重要祀典。乾隆皇帝执政时,国力富强,于是大兴土木,对先农坛进行了大规模地修缮改建。乾隆皇帝还令在坛内空地广植松柏树,以利圣洁庄重肃穆。经过改造整修,先农坛各处功能更为明确,其布局形式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