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帝王祭祀诸神中以祭祀先农之礼最为隆重。
中国自古重农,农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生活的保证。历代清明的帝王虽然自己不可能亲自下田劳动,但是也要做出某种姿态,让天下百姓知道皇帝是重视耕种的,于是便有了“籍田礼”。 虽然这种仪式并不是年年举行的常典,但当皇帝觉得有必要加强一下对农业的重视,或显示一下太平盛世的景象都会来一次籍田仪式。从唐宋以后,籍田之礼尽管不断松弛,但一直到清代都没有废掉,特别是明清两代还专门在城南建立了先农坛,做为籍田之礼进行的场所,以示重视。
在清代,籍田礼举行的前一天,户部、礼部的堂官要和顺天府的官员把耕籍器具与农作物的种子送到太和殿丹陛下,待皇上龙目御览后,再授还给顺天府官,顺天府官捧着从午门左门出,放在备好的彩亭内,送到先农坛籍田处。
籍田仪式举行的当天清晨,午门钟鸣后,皇帝身着礼服,坐着龙辇,在陪耕文武官员的簇拥下,来到先农坛。
皇帝先到先农神坛行祭礼,在太岁殿稍事停留,到东南的“具服殿”换上明黄色的龙袍,稍微休息一下,由导驾官和太常寺卿充当导引,来到耕籍位。皇帝在亲耕田面南站立,鸿胪寺官赞唱仪式开始,户部尚书、顺天府尹分别向皇上敬献耒耜、牛鞭,然后礼部銮仪卫、太常寺官导引皇上亲耕。
明代的制度是皇帝右手扶犁,左手执鞭,往返犁三趟,府丞捧着装有种子的青箱,由户部侍郎跟着皇帝播种。亲耕之后,由教坊司乐工唱《三十六禾词》,礼部尚书、顺天府尹跪接耒耜、牛鞭,皇帝上观耕台看三公九卿籍田。亲耕仪式后,皇帝到斋宫,听礼部尚书跪奏终耕的亩数。后面还有一系列的赐茶、设宴、歌舞、杂戏等活动,直至皇帝乘辇回宫,午门再次钟鸣才宣告籍田礼仪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