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华美食 >>饮食与养生

冬虫夏草功效多多 你知冬虫夏草怎么吃最好?
  发表日期:2021年3月26日  共浏览200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们都是喜欢吃一些冬虫夏草的食物的,那么你知道吗?经常吃冬虫夏草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好处也是比较多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饮食才是最好的呢,冬虫夏草怎么吃才是最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吃冬虫夏草。

从中西角度谈冬虫夏草功效

虫草既不是虫,也不是草,它是虫体在收到真菌感染后,长出一截像草一样的东西,两者合在一起称为“虫草”。冬虫夏草则是虫草里的一种,是蝙蝠蛾的幼虫和菌属麦角菌科的共生产物。冬虫夏草之所以被炒得很热火,是因为其功效多多,其中最受亲睐的是两个功效:

一是调节免疫:*免疫力提高,能抵御疾病入侵,特别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感染。冬虫夏草能调节免疫系统,使其时刻处于良好状态,对抗入侵微生物。

二是抗肿瘤:冬虫夏草里含有虫草素,是一种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还能增加机体的耐寒能力和消除疲劳感。

从中医角度看,冬虫夏草性味甘、温,归肺、肾经,即可补虚损,又能益精气,还能平喘止血化痰。冬虫夏草药性温和,适合肺肾两虚、精气不足、咳嗽气短、自汗盗汗、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劳咳痰血等病症,具有广泛的药用和食用性。

冬虫夏草怎么吃最好?乱吃不见效

冬虫夏草备受亲睐,很多人纷纷掏腰包花十年前十倍的价格购入冬虫夏草,然而,在食用之后却大呼冬虫夏草无效,这是为何?

拿冬虫夏草进补,首先要了解如果补才能到位,冬虫夏草一般需要配合大枣、桂圆等有补益功能的中药使用,或与鸡肉、羊肉等调制成食疗,其补益效果才能更明显。冬虫夏草加入哪种中药来起效,需要再专家指导下进行,自行胡乱搭配只会起到反效果。

冬虫夏草不适合所有人群,体质偏热者最好不吃,外感咳嗽、急性咳嗽并有发热者不吃,脑出血人群不吃,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吃。现代人饮食多油腻,大鱼大肉,不少*内痰热,积蓄的代谢产物排不出去。由于工作压力大,感觉疲劳,他们会吃点冬虫夏草进补,但这并不合适,过量补或会引起上火,过量服用会惹来心慌、气短、烦躁、面部红斑等。

冬虫夏草食谱大放送:

1.冬虫夏草鸭

原料】雄鸭1只,冬虫夏草5~10枚,葱姜食盐各适量。

【制作】雄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后,放在砂锅或铝锅内;再放入冬虫夏草和食盐、姜、葱等调料,加水,以小火煨炖,熟烂即可(或将冬虫夏草放入鸭腹内,置瓦锅内,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调味服食)。

【用法】佐餐食。

【功效】补虚助阳。适用于久病体虚、贫血、肢冷自汗、盗汗、阳痿遗精等症。

2.虫草花胶炖乳鸽

【原料】 冬虫夏草10克,乳鸽1只,花胶30克,(花胶又名鱼肚,是从鱼腹中取出鱼鳔,切开晒干后而成.)生姜1片。

【功效】补益气血,用于病后体虚、头目眩晕,妇女带下等。

【制作】乳鸽去毛,洗净,,冬虫夏草、生姜洗净,花胶浸发,切丝洗净,全部用料放炖入容器,加适量开水,少许酒,加盖,隔水炖3小时,调味供用。

3.冬虫夏草瘦肉粥

【原料】 冬虫夏草10克,瘦猪肉(切片)50克,小米100克。

【功效】此粥具有润肺滋肾、补气生精、纳气定喘的功效,用于肺肾亏虚的咳喘劳嗽、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也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食品。每日1剂,分次食用,需连续食用方会取效。

【制作】先将冬虫夏草用布包好,与小米、瘦猪肉一同放入沙锅内,加水煮至粥熟。

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治这些冬虫夏草,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好的效果,保证我们的生命更加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及时的按照上面所说的这样的方法来饮食给我们的身体带来非常好的保护,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的健康多吃这些东虫下草对于我们的身体带来的帮助。也是比较多还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完美。


Google
 
上一篇:结石病吃什么食物最佳?推荐几种有益食物
下一篇:熬夜后吃这些水果有助调理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78.12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