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华美食 >>饮食与养生

常食黑豆补肾抗脑衰 美容养颜防便秘
  发表日期:2021年3月21日  共浏览159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样希望能有美丽的容颜较好的身材。其实,这和我们日常的饮食有着很大的关系哦。其中,黑豆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哦。作为豆类种的佳品——黑豆不但可以补肾强肾,还是美容养颜的好食材哦。

黑豆含有高优的蛋白质,丰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能防止脑衰老,降低胆固醇,抗老防衰,还能增强肠胃蠕动,防止便秘。常食黑豆,百病不生。赶紧跟我一起看看“神奇的黑豆”吧!

黑豆,又名乌豆。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矿事物以及微量元素。中医以为:黑豆其味甘、性平、无毒。有解表清热、养血平肝、补肾壮阴、补虚黑发之功效。

黑豆皮为黑色,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是很好的抗氧化剂来历,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尤其是在胃的酸性环境下,抗左旋氧化效果好,养颜美容,增加肠胃蠕动。

黑豆的五大作用:

一、高蛋白低热量

黑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6%—40%,相当于肉类含量的2倍、鸡蛋的3倍、牛奶的12倍。黑豆氨基酸含量丰富,特别是*必须的8种氨基酸含量。

黑豆含有19%油脂,其中最高限度脂肪酸80%,吸收率高达95%以上,除了能满足*对脂肪的需求外,还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胆固醇是很多老年性疾病的祸首祸首,而黑豆不含胆固醇,只含一种植物固醇,具有抑制*吸收胆固醇,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

二、增强活力

豆乃肾之谷,黑色属水,水走肾,所以黑豆入肾功能多。人的衰老往往从肾机能开始,要想祛病延年、防老抗衰、增强活力,必须重视补肾。

三、防止大脑老化

黑豆中约含百分之二的蛋黄素,能健脑益智,防止大脑因老化而迟钝。日本科学家发现,黑豆中还有一种能提高强化脑细胞功能的事物。

黑豆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每一百克黑豆中,含钙三百七十毫克,磷五百七十七毫克、铁十二毫克,其他如锌、铜、镁、钼 、硒、氟等含量都不低。这些个元素能满足大脑的需求而延缓脑机体衰老。能降低血液粘滞度,保持身体功能完整。

四、使容貌美丽养颜

古代很多重要药典都记载黑豆可驻颜、明目、乌发,使肤质变白暂细嫩。

为什么黑豆有助使容貌美丽养颜呢?由于黑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以及B族维生素含量甚高,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较肉类高5~7倍,维生素E是人们发现的最佳的保持芳华,延伸生命的营养元素。

五、预防便秘

黑豆中粗纤维的含量达4%,超过黄豆很多。粗纤维素具有良好的通便作用,便秘是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人饮食过于讲究精细,以致粗纤维素摄入过少,加重了肠道承担,容易便秘,导致痔疮肠癌的发生。

每天吃点黑豆,增加粗纤维素,就可以有效预防便秘发生。

黑豆养生五种食谱:

1、黑豆汁

功效:夏季养生食谱,清热除毒,消除水肿。

主料:黑豆100克。

1、黑豆洗净,用冷水浸泡3钟头捞出。

2、黑豆放入榨汁机中,倒入开水,搅打15分钟。

3、将生黑豆汁倒入锅中,以中火煮滚后,改用小火煮10分钟。

4、熄火,待黑豆汁稍凉一些,倒入杯中。

5、在黑豆汁中加入白糖,拌匀,直接饮用。

2、五豆汤

功效:清热除毒,防暑,健脾开胃。

主料:赤小豆10克,绿夹豆10克,黑豆10克,白扁豆10克,甘草3克。

1、把白扁豆、绿小豆,赤豆以及黑豆用水浸泡十个钟头。把生甘草用一个纱布包捆扎起来,然后放在一旁待用。

2、把浸泡10个钟的四种豆子清洗一下,以及干草纱布包依次放到一个盛着适量水的陶锅中,加热汤锅,用文火煮100分钟左右。

3、待五豆汤煮熟以后把它盛在一个大盆中,也可以把五豆汤盛出放在几个小碗中,放凉后搁在冰箱里,饮用时取出,一道即可解暑又能健身的五豆汤就好了。

上文介绍给大家的关于黑豆的饮食功效以及养生食谱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在此,还要提醒大家,想要健康美丽除了吃黑豆外,大家还应该注意日常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哦。


Google
 
上一篇:水果虽好 当做正餐还要防贫血
下一篇:葡萄籽涩嘴难吃 怎么才能吃下去?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68.16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