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北地区 >>承德市 >>避暑山庄

宫殿区珐琅馆
  发表日期:2009年8月15日  共浏览417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珐琅展览
万岁照房:四知书屋后有一排19间房,称万岁照房。庭院开阔,广植古松,有回廊与四知书屋和楠木殿相通环境幽雅。以此为界,南为“前朝”北为“后寝”。文武官员及其他男性不得超越此界,否则招来杀身之祸。现开辟为清帝御用瓷器、珐琅展览。


珐琅:十九间房东八间开辟为珐琅展览。珐琅俗称景泰蓝,创始于元末明初时期,到了的景泰年间,广泛流行。当时,以蓝色釉最为出色,习惯称为景泰蓝。珐琅是以硅、铅丹、硼砂磨碎制成的粉末状的彩料再填于金、银、铜瓷等器胎上经烘烧而成的釉。珐琅器有掐丝珐琅、錾珐琅和画珐琅三种。掐丝珐琅是以红铜制胎,用细而窄的铜丝掐成花纺轮廓线,焊接在胎体上,再填各色珐琅釉料,入炉烧炼,经磨光、镀金而成。掐丝珐琅色彩丰富,图案规整多变化,釉料丰满,镀金厚重,造型古朴淡雅。錾珐琅是将铜胎由铸造、锤焊而成,錾出凹凸不平的图案,凹处再点煤珐琅釉料,磨光,镀金,器物显得富丽堂皇,有着庄重而醇厚的艺术效果。画珐琅用珐琅釉在器物的胎上画出各种图案煤制,工艺简单,图案变化多样。主要受西方工艺的影响,清晚期画珐琅器物比较多。清代帝王对珐琅的制作极为重视,康熙初年建立的宫廷造办处内设有“珐琅作”。根据宫中的需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生产规模庞大,数量多,制作精细,风格独特。

这里展出的珐琅器皿是避暑山庄宫廷内的陈设器和佛堂祭祀器物,少部分是明代传世景泰蓝。这些展品造型规整古朴,图案生动典雅,装饰简练,釉料晶莹透亮,反映了清代珐琅制作的最高艺术水平。


高7.5、口径57.5、底径6.5厘米,铜胎。

圆形,侈口,折沿,矮圈足。

盘内五彩祥云,二龙赶珠纹,龙一黄、一蓝;盘沿锦纹小花一周,外壁饰缠枝莲纹。



铜掐丝珐琅大盘 明代
高40.2、口径45.2、腹径66、底径39厘米。

唇口,圆肩,肩以下腹部渐收成平底。器形平稳圆润。

铜胎,外壁孚色釉作地,缠枝莲花卉布满全身,肩蕉叶纹一周,腹部开四个开光,内饰夔龙纹,底足处如意云头纹。器内施绿釉,口沿、底部不施釉显露铜质本色。

底“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蓝款。

铜胎画珐琅团花缸 清.乾隆

高39.5、口径24.5、腹径30、底径6.5厘米。

铜胎,器分三层:下层为鼓式炉身,象头双耳,三个卷鼻象头足;中层以子母口与下层扣合;上层为炉盒。

盖面高隆绘有四朵如意云头纹内饰四季花卉、宝盆卧象鎏金纽。炉身为九狮戏舞图,九狮形态各异,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是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所制。



铜掐丝珐琅九狮戏舞三足炉 清康熙

高7、口径8、腹径7.5、底径5.2厘米。

圆形,盖面高隆,直腹,盒盖与盒身上下扣合组成,腹下折收成平底,高3圈足。

黑珐琅地,单线掐丝缠枝花卉,如意云头纹。黑地掐丝珐琅实属少见,为稀有珍品,具有极高的价值。

铜掐丝珐琅盒 清.乾隆
高46、口径14、腹径35、底径13厘米。

铜胎,铜镀金夔龙双耳,兽头三足。

炉盖镂空缠枝云纹,镂空镀金二龙戏珠盖纽。炉内铜质无釉,器身蓝色珐琅釉为地,用黄、白、草绿、红、宝蓝等色饰缠枝花卉纹。

盖与炉身上下扣合和处镀金回纹作边饰,肩部一周镀金覆莲纹。掐丝精细,线条活泼流畅。

铜掐丝珐琅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

高45.5、长27.8、宽13厘米。

铜胎。通体作象形,象体肥大,昂首前视作直立状,大耳长鼻,鼻头下卷成圆孔,小眼细眉,躯干和四足肥胖,尾下垂。象腹背负一宝瓶,瓶中插有各式花卉、磬、阴阳鱼等物,是清宫陈设品。

Google
 
上一篇:烟波致爽殿
下一篇:宫殿区瓷器馆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6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74]
 · 北京大观园 [3650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3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20.3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