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文学艺术
发表日期:2020年6月15日 共浏览222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民间文学 苗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民间口头文学的传说故事和歌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想象奇妙,寓意深刻。从特点上看,苗族民间文学主要形式是以诗歌叙情,用汉文记载,故事和诗歌相互衬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苗族民间故事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学科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其内容形式主要有:一、关于创造世界的传说:例如《盘古创世》、《水淹歌》等这类创世史诗,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原始社会的人们备受大自然的磨难及其顽强的探索斗争精神,以及他们的原始宗教意识和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等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二、关于物种起源的传说:广泛流传于海南苗族地区的《神农公》是一则关于物种起源的神话传说,它从另外一个方面展示了苗族先民在远古社会的生活和生产遗迹,以及人们的顽强生存意志和探索精神。《神农公》是说早在盘皇出世之前,苗族有个祖先叫神农公。他是一个孤儿,那时还没有谷物,人们只能吃树叶草根。神农公为寻找谷物,造福人类,历尽千辛万苦,尝尽百草野果,终于在农历三月初三找到了几十粒野谷。他便把这些种子种在地上。谷物出芽了,他松土、拔草、禾苗扬花抽穗,他日夜守护,赶鸟驱兽,好不容易收获到了黄灿灿的谷穗。他一粒未吃,把谷物都分给苗族人,并教苗族人种田。神农公死后,苗族人们为了纪念神农公的功德,每逢插秧和收获谷物时,都要煮一顿米饭供祭神农老祖公。这个古朴优美的神话故事,将苗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三月三”与神农公尝百草寻谷物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既说明了后世人们对先祖的怀念和颂扬,也说明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历史悠久古老,由此可见“三月三”节日的形成与古代人民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三、关于阶级斗争的故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除同自然界进行斗争外,又增加了阶级斗争的内容。《割割国王头》正是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该故事讲述了古时候有个孤儿,天天都要给财主放牛,人们叫他放牛仔。他早起晚归,受尽饥寒,下凡游乐的仙子非常同情他。一天晚上,美丽的仙女来到放牛仔家,为小伙子做饭担水,操持家务。两人建立了感情,结为夫妻,但好景不长,俏仙女嫁放牛郎的消息传到国王的耳朵里。国王派兵抢走了新娘,绑架了放牛郎,并用铅水灌入放牛郎的耳朵里。不久放牛郎被折磨死去,变成了一只特同鸟,整天在皇宫里飞来飞去,一边飞一边叫:“割割国王头,割割国王头”,国王恼羞成怒,召全国的神射手,放箭射这只特同鸟,但只是射落了一支羽毛,特同鸟飞走了。留下了这支神奇美丽的羽毛。只要用其抹脸和脖子,人们就可立刻返老还童。羽毛抹脸返老还童的消息传到国王的耳朵里,国王立即找来羽毛。当他拿着羽毛往脸上一抹,羽毛立即变成一把利剑,往国王的脖子上猛砍,国王的脑袋立即滚落在地上。这时,那只特同鸟又飞回皇宫,大叫:“割割国王头,割割国王头”!《割割国王头》是阶级社会产生的幻想故事,尽管还保存着原始社会某些生活、信仰和习俗的残留成份,但它的主要内容体现了阶级社会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这类故事的主题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已不同于古老的幻想故事,它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深受阶级压迫而发出的反抗心声。四、关于家庭道德伦理教育的歌谣。苗族是一个重视家教的民族,《家训歌》就是讲述苗族传统的家风、家教、家法,既有家长训谕和制裁家族成员的法规、条例,又有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矩。五、关于爱情的故事歌谣:爱情歌谣和故事在每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苗族同样也不例外。海南苗族从大陆来,在文学上受汉族的影响比较大。如《梁祝姻缘》、《颜回与张孟娥恋爱的故事》等。还有一些歌谣,则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如《爱情歌》、《婚礼歌》等。这些歌谣,有一定的反抗封建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的进步意义,对苗族的婚姻家庭观念产生过某些积极影响。尤其是《爱情歌》它是反映苗族爱情生活的一组情歌。它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或含蓄、或直率,表达了苗族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无限向往。《爱情歌》抱括“巡村歌”、“路头歌”、“小恋歌”、“思恋歌”、“凤凰歌”、“探路歌”、“半路歌”、“探情歌”、“折花歌”、“盼郎歌”、“迎妹歌”、“合婚歌”、“坐堂歌”、“告别歌”、“相送歌”、“斗嘴歌”、“断路歌”等,感情饱满,情调浪漫。
音乐舞蹈 苗族歌曲 无论哪一种场合,哪一类歌词,男唱或女唱,在唱法上都是相同的。苗歌的一个特色是顿挫的地方很多。顿挫的音调绵长而微弱,余音不绝如缕,所以每首歌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唱完。对答歌唱时先由一个人开头,唱完四句便停止。待对方答唱,也是四句而止,第一人再续唱,这样每四句一停一续,一直唱下去。苗歌的体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部都是七字一句,这种苗歌占大部分;另一种是三字一句和七字一句相间隔。唱的时候,有个人独唱的,也有两人相伴齐唱。相对来说两人齐唱音调更加悦耳。 苗族的乐器 苗族基本上无本民族的乐器,一些乐器如锣鼓、大小笛、二胡、秦琴等都是从汉区传进来的。只有五指山南圣地区苗族的长鼓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长鼓分前后两部接合而成,长约1米,前部是瓦制的圆形腔,后部为长椎形的木腔,两端蒙以牛皮或山马皮,用绳子扯紧。击鼓时用手拍木腔的一端。发出“咚咚”响声,声音浑厚朴实。 苗族的舞蹈 “做斋舞”:苗族传统社会中舞蹈与道公“做斋”有密切联系,许多“做斋”舞实际上就是苗族的民间舞蹈。其舞蹈的主要步代有两种:一是在原地踏步,跳时双膝微曲,身稍前倾,跳若干步后即向左或右转身一周,手上持有神位、祭品或法笏、法剑等物,跳时全身左右摇摆,另有一人在旁敲锣拍长鼓作拍;二是在原地踏步,不断重复蹲立的动作,手持鼓、锣等乐器,边跳边打,跳若干步后即向左或右转身一周,动作较快,无专人伴奏。元舞和龙舞:除了“做斋”舞外,苗族还留下许多民间传统舞蹈,尤其是“元舞”和“龙舞”在苗族地区广泛流传。其也是祭祀性舞蹈,用以祭拜和怀念盘古开天和苗族人民的祖先。这两种舞蹈,或单人,或集体均可;道具仅为苗族特有的一块长方形布巾。跳元舞时,把布巾扎成短小的棒形,双手捧握于胸前;跳龙舞时,则把布巾拉长。两头也扎成短小的棒形,前后搭在肩上,前象征龙头,后象征龙尾。这两种舞蹈的摆动幅度不大,音乐伴奏简单,很受苗族人民喜爱。 舞蹈《苗族古风》许多文艺工作者在苗族地区采风,从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受到启发,加工提炼了许多民间舞蹈动作,其中舞蹈《苗族古风》也叫《捏》最为出名。该舞蹈以苗族婚礼捏耳朵为题材,加工提炼而成。整个舞蹈热闹有趣,既含民俗,又有艺术观赏价值,是苗族舞蹈中不可多得的一个好作品。
|
|
|
上一篇:感受黎苗文化与时尚的碰撞
|
下一篇:海南苗族的来源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