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折针、血肿及针刺后遗感等。主要由于医者技术不够熟练,针刺深度和方向不当,没有掌握好针刺注意事项,病人体质因素以及体位不适、精神紧张或针具质量不好等原因引起。
-晕针 针刺过程中,病人出现头晕、目眩、恶心等,甚而晕厥的现象。①表现: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胸闷恶心,神疲肢软,意识恍惚;甚者意识丧失,跌仆倒地,四肢厥冷,二便失禁,四肢抽搐。恢复后,仍有疲乏、嗜睡、面色苍白、头部不适等。②原因:病人体虚,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出、大出血、大泻后针刺,或体位不适(坐位、直立位)、医生手法过重等。③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入的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松开衣带,安静休息片刻,给饮温开水后,轻者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针刺人中、内关、涌泉,温灸百会、气海、关元,一般即可苏醒。必要时,也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④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事先做好解释工作;尽量采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如卧位进行针刺;取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饥饿、疲劳者宜先进食、休息后,再行针刺。一旦出现面色苍白、神疲、胸闷、恶心等晕针先兆时,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滞针 在行针、出针时,感到针体涩滞的现象。①表现:医者感觉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困难,无法进一步操作和出针。②原因:行针时用力过猛或不匀,患者精神紧张或因疼痛而致局部肌肉痉挛,以及体位移动,针体刺入肌腱,捻转时幅度过大或呈单向性。③处理: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纠正体位,延长留针时间,在局部轻轻按揉或邻近处加刺一针。如因单向捻转使肌纤维缠绕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捻转,并左右轻轻捻转,使之松解。④预防:治疗前,对初诊及精神紧张者,应做好解释工作;进针时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单向捻转;各种手法不宜用力过猛,以免发生滞针。
-弯针 针体在穴内弯曲变形的现象。①表现:针体弯曲,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和角度,行针困难,病人感到疼痛。②原因:因医者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触及坚硬组织;留针时病人体位移动或针柄受外力碰撞和压迫;也可因滞针未及时处理所致。③处理:针体轻度弯曲时,应立即将针缓慢退出,甚至分段退出,切忌急拔猛抽。④预防:使患者体位舒适,留针时不要移动,并注意避免外力碰撞压迫针柄。医者手法要熟练,用力轻巧,如有滞针现象发生,要及时处理。
-折针 针体在体内折断的现象。①表现:部分针体尚露于皮肤之外或针体全没于皮下,针柄与针体脱离。②原因:针具质量差,针根松动,针体锈蚀;行针时用力过猛,肌肉痉挛剧烈;留针时外力碰撞;滞针、弯针未及时妥善处理;电针治疗时,电流强度突然加大。③处理:保持原有体位,镇定处理折针,以免针体向深处陷入。部分针体露于体外者,可用镊子夹住断端取出。若全部没入皮下者,应手术取出。④预防:事先认真检查医针,针刺时,不要将针体全部刺入,应保留一部分在体外。弯针时应立即退针。电针时不宜突然加大电流强度。
血肿 出针后局部青紫肿痛的现象。原因为针刺损伤小血管,尤其针尖弯曲带钩时。一般可自行消退,不必处理。较严重者可予热敷或理疗。医者手法不宜过重,留针不宜过长,出针后可轻轻上下按揉。
此外,针刺也可引起脏器、神经损伤,如气胸、脊髓和神经干损伤等,但只要掌握腧穴的局部解剖结构,注意掌握针刺方向和深度,一般可以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