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燥邪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437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病因学概念。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外燥本指自然界干燥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发生在秋季,属六气之一。但这种气候或环境状态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阳盛的人发生疾病,对这些人来说,外燥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属六淫之一,易伤人津液和侵袭肺脏。内燥则指因各种原因(如高热、吐、泻)导致的人体内津液精血耗伤所形成的病理状态的性质。外燥与内燥虽有区别,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外燥侵袭日久,伤及津液精血,亦可形成内燥。

燥性干涩,最易伤人津液,在病证上常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至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状。

燥邪致病,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燥邪易侵犯人体。燥邪又有温燥与凉燥之分,临床中以温燥为常见,凉燥则多发生在深秋气候寒冷之时。外燥一般从口鼻、肌表侵袭人体,肺脏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又属娇脏,喜润而恶燥,故燥邪易伤肺。其中温燥犯肺,多致肺津损伤,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咽干鼻燥、干咳少痰、口渴舌干等症状;凉燥犯肺则可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痰稀、苔白少津、脉弦等症状。

外燥侵犯人体后治疗失当或因其他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体内津液耗损,如七情过激、过食辛辣食物、体质阳盛等,均可形成内燥。内燥以虚为主,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主要症状可有皮肤憔悴、毛发枯焦、爪甲脆裂、口唇燥裂、舌上无津、口渴咽燥、目涩鼻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又因患病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如阴虚血燥,可见皮肤干涩作痒、皮屑纷纷脱落;津枯肠燥,主要表现为大便燥结难下甚至秘结不通。

临床诊断燥症主要依据患者症状,并结合当时的气候和环境,以及病人情志、体质和饮食习惯进行,这种方法被称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治疗上总以濡润为主,其中对外燥根据其寒热不同可分别采用温润和凉润治法;对于内燥,因其部位不同可采取生津润燥或滋阴养血。


Google
 
上一篇:早泄
下一篇:针灸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9]
 · 北京大观园 [3645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13.28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