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治疗脾虚证的方法。属治疗八法中的补法之一。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精气皆仰赖脾的运化功能,故脾虚可导致其他脏器的不足,其他脏腑的疾病也常影响脾,形成脾虚证。脾虚时,临床上可表现出纳呆化迟,脘腹胀满,腹泻便溏,倦怠乏力,水肿,形体消瘦,以及便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出血症状。补脾能使脾气健旺,使脾的运化、升清、统血、荣养肌肉和四肢的功能恢复正常。常用的补脾药有人参、党参、白术、山药、云苓、莲肉等。
脾虚证主要有脾气虚和脾阳虚。补脾法的具体运用可分为补脾益气、温补脾阳、益气升阳、益气摄血等治法:①补脾益气。适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证的治法。证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稀溏,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华,舌淡、苔白,脉缓弱等。常用四君子汤治疗。若以泻泄为主症,可用参苓白术散治疗。②温补脾阳。适用于治疗脾阳虚证的治法。证见纳少腹胀,脘腹冷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或手足不温,大便稀溏,完谷不化,或肢体水肿,小便不利,妇女可见白带多而清稀,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常用理中丸或小建中汤治疗。肢体水肿,小便不利可用实脾散。妇女白带多而清稀可用完带汤。③益气升阳。适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脾不升清,脾气下陷证的治法。证见头晕目眩,语音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食入则胀,泻泄或久泄脱肛,或妇女子宫下垂,舌淡、苔白,脉虚弱。常用补中益气汤治疗。④益气摄血。适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脾不统血证的治法。除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一般症状外,还有便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多种出血症状。常用归脾汤治疗。
补脾法常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脾阳赖肾阳的温煦,肾阳虚每导致脾阳虚,脾阳虚日久易损伤肾阳,出现脾肾阳虚,证见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腰膝或少腹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每于黎明时即腹痛腹泻)。补脾与补肾结合,温补脾肾,常用四神丸治疗。肝病易影响脾而导致脾虚。如肝郁脾虚证,除见脾虚的一般症状外,还见有胸胁胀满疼痛、善太息、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等症,补脾与疏肝结合,常用逍遥散治疗。
临床上因风寒外袭、痰浊中阻、水湿内盛、饮食积滞等实邪所致的胃脘痛、腹泻、水肿,以及因血热或瘀血所致的出血证等,不宜用补脾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