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之一。即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将外感温病的证候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以判定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变部位及其浅深层次、病变性质、证候类型及其传变规律,进而指导治疗、推测预后的辨证方法。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简史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内经》有关三焦部位的概念,结合温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病变累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表现,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贯穿其中,重点论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按脏腑进行定位、诊断和治疗,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一温病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同为温病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反映由表入里的发展过程,三焦辨证则体现了温病从上而下的传变规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结合运用可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另外,三焦辨证除运用于温病的辨证外,对内伤杂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证候特征 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3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上焦温热 温邪侵犯上焦至于肺与心包的证候。温邪袭肺,外则卫气郁闭,内则肺气不宣。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多见于温病初期,属表证。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可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昏聩不语、舌蹇肢厥等症。这一证候虽属上焦,见于温病初期,但病情危重。
上焦湿热 湿热侵犯上焦,病位在肺与皮毛的证候,为湿温病的初期阶段。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常兼见湿困脾胃之胸闷、不思饮食、肠鸣便溏等症。若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则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特点。
中焦温热 温邪传入中焦,病及手足阳明的病变。阳明主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而成里热燥实证。若邪热在胃,多为无形之热。由于胃经热盛,熏蒸于外,可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苔黄燥、脉浮洪等。若邪入大肠,多为有形热结、腑气不通,证见午后热盛、大便秘结、小便不畅、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等。
中焦湿热 为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的证候。脾主运化并主四肢肌肉,胃主受纳,脾胃受邪,证见身热、有汗不解、午后热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
下焦温热 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证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虽就三焦划分人体部位而言,肝并不属下焦,但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多见于温病末期,在温病辨证中统属于下焦病候。
下焦湿热 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职、湿阻大肠、腑气不通为主要病理变化,证见小便不利、渴不多饮、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
证候关系 三焦辨证所包括的各脏腑病理变化,不仅是温病发展过程中三类不同证候的概括,而且表明了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以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传变规律。一般温病初起,邪袭上焦,首先犯肺,故上焦证候多为温病的初期阶段。手太阴肺的病变不愈,可进一步传入中焦,为顺传;也可由肺而传入心包,为逆传。中焦病证处于温病的中期,为邪正剧争的极期,中焦病不愈,则可传入下焦。所以就三焦辨证而言,温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始于上焦,终于下焦。但由于个体体质差异、温病性质不同,又因治疗是否恰当等因素的影响,上焦、中焦、下焦各病程阶段长短不一,累及脏腑重心有别。如逆传心包多见于温热类温病;温邪传入中焦,多见胃热炽盛,热结肠腑;传入下焦多伤及肝肾之阴。而湿热性质的温病,初起热势虽不盛但即可侵犯中焦,病变多在脾胃,而且滞留时间较长;若传入下焦,则除肝肾外还可影响膀胱的功能。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病还可相互转化。如温热病邪在阳虚湿盛之体或夏秋湿盛之季,可转化为温病夹湿;而湿热病邪在胃阳偏旺之人或湿热蕴蒸日久化燥化火,也可出现与温热病相同的病机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