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中的六腑之一。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的形态与部位历代争论较大,概括起来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说。无形三焦说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即认为三焦没有具体的形态,但有一定的功能;有形三焦说认为三焦即是人体“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故又称作孤腑。当代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三焦作为部位和功能来划分,并非一般脏器实体。即将躯干划分为三个部位,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内脏心与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内脏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内脏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
对于三焦功能的看法则是一致的,认为主要是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升降诸气指三焦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之清气宜升、浊气宜降,特别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而布散至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主通行水液指三焦乃水液的通道,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是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路,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三焦升降诸气与通行水液的功能是有内在联系的。这是因为,水液的运行全赖气的升降出入,而气必须依附于血、津、水液。气升降出入之道,必然是津、血、水液之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路,也必然是气的通道。
元气借三焦之道通行于三个不同的部位并运行于全身,元气所过之不同脏腑会发生不同的气化作用,这就是上、中、下三焦不同功能的体现。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有“上焦如雾”之说,形容上焦升化蒸腾水谷精气,像天空雾露之弥漫状态。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沤”之说,形容中焦脾胃将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糟粕和尿液,指肾与膀胱的泌尿功能和大肠的排泄作用,有“下焦如渎”之说,形容水浊不断地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状态。所以,三焦的功能关系着人体水谷精微的化生和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