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之一。即运用中医学气血理论,对望闻问切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定气血病变状态的临床思维过程。是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它着重分析疾病与气血的关系、确定病变在气或在血,继而判断气血有无亏损或运行失常。气血辨证实际上是八纲辨证在气血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如气虚、血虚等气血的亏损为虚证,气滞、气逆、血瘀等气血的运行失常为实证,血热、血寒分别为血分的热证、寒证。临床常需与脏腑辨证结合使用。因为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亦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所以,脏腑病变与气血病变常常相伴出现、互相影响。
关于气血的病机变化和证候表现,早在《内经》中就有了详细的描述,并始载气虚、气脱、气逆、血虚等证名。为了使这方面理论系统化,近人确立了气血辨证概念。
辨证内容 分为两方面。
-气病辨证 气是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其病机变化多表现为各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减退或失常,即气虚、气陷、气滞、气逆。①气虚。多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以神疲乏力,声低气短、动则加重,舌质淡嫩,脉虚无力等全身机能活动减退的症状为主(见气虚证)。②气陷。因气虚升举无力,清阳之气不升反而下陷所致。临床表现以腰腹坠胀、久泻久痢不止、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为主,并兼见气虚表现。气陷多是气虚的发展或为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见气陷证)。③气滞。病邪内阻、七情郁结、饮食失调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使气机阻滞、运行不畅而致。临床特征为胀闷疼痛,据气滞部位的不同,胀痛部位也有区别,如肝郁气滞一般为胸胁胀痛,胃气郁滞则为胃脘胀痛(见气滞证)。④气逆。七情、外邪、痰浊、食积、火热均可壅阻气机,使气当降不降反而上逆。临床常见以咳嗽气喘为主的肺气上逆,以呃逆、嗳气为主的胃气上逆,以头痛、眩晕、昏厥为主的肝气上逆(见气逆证)。
-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运行全身,起滋养濡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血病主要表现为:①血虚。大病、久病、产后、外伤等可耗伤阴血或脏腑功能减弱,影响血的化生所致。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萎黄无华,爪、甲、唇、舌淡白,脉细等(见血虚证)。②血瘀。情志不畅,寒邪侵袭,气虚无力推动或跌打损伤等均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溢脉外而停蓄体内。其临床特征是固定性刺痛、拒按,甚者有肿块,面唇晦暗,舌有瘀点、瘀斑,脉涩等(见血瘀证)。③血热。由外感温热毒邪或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而成。临床表现为各种出血势急量多、血色鲜红,斑疹显露或痈疡红肿热痛,伴发热、烦躁、舌红绛、脉数有力等(见血热证)。④血寒。由寒邪侵入血分,以致血脉凝滞、血行不畅而成。临床表现为手足冷甚至冷痛、肤色青紫或少腹拘急冷痛,痛经、月经错后、经色发暗夹有血块,舌质暗淡、苔白,脉沉涩等。
证候关系与治则 气血病证之间常相互影响,血离不开气的化生,气必须依附于血而存在。所以气虚不能生血可致血虚,血虚者亦易致气虚,终成气血两虚证,治宜气血双补。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又可出现气随血脱之证,治宜益气固脱方能有效。血属阴主静,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一旦气虚或气滞、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而致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则血亦随之而逆乱,如血随气升而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吐血等表现;如血随气陷,则表现为腰腹坠胀,甚则二便、前阴下血等症。因此,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须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