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特色 >>中医生活

养生贵在养心 回归自我回归生活
  发表日期:2020年3月6日  共浏览132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把心静下来,不要去随波逐流,不要被外在的世界所迷惑,找回内心的宁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现实”的中国人
当今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每个人都躁动不安,感觉非常累。当你去问别人累不累、忙不忙时,大家都说很累、很忙,好像不忙不累就不是中国人。法国益普索公司曾调查了二十多个国家,发现受访的中国人中有71%的人选择了用财产来衡量成功,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这反映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市场经济大潮中,金钱至上成了很多人的普遍信仰,成了当下中国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社会氛围变得焦躁,每个人都会感到压力很大。有时候,尽管觉得自己很成功,各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果没有钱,别人还是认为你不成功。所以有外国媒体惊呼:中国人太现实了!
这种“现实”会造成我们心理的不平衡,引发各种心理、情绪上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相应的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和艾滋病一样成了威胁现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困境已生,我们该如何走出?
心安何处?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两条年轻的鱼遇到一条老鱼。老鱼热情地打招呼:“早上好,孩子们。这水怎么样?”两条小鱼继续向前游着,终于,其中一条忍不住发问:“什么是‘水’?”
我们很容易在单调重复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无意识的惯性而不自知:无意识地翻手机、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就像故事中的小鱼,长期生活在“水”中,却不知道“水”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种修炼——在繁琐无聊的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回归自我、回归生活,不再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自我掌控生活的方向。
儒学追求“内圣外王”,所谓“内圣之学”即心性之学,“外王之学”则渴求王者的事业成功。心性之学是儒学的精华,也是儒学的精神原点。通过修身养性、身心的修炼与德行的完善,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我们读儒家经典,看到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大学》讲“明明德”、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求放心”、《易传》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朱子讲“正心诚意”“仁立义行而性定”等等,都是儒家养心的经典表述。
儒家养心智慧根植于日常生活,我们可以随时修炼,用之积极引导人生。它能帮助我们在一个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里面、在我们打拼累了之后,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休整,休整之后抖擞精神,重新出发。
养生重在养心
通过养心,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幸福与健康;通过养心,甚至可以养颜、养德,还可以长寿。养心首先是要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从巨大的生活压力中,从焦躁不安中,从很多病态中一一回归,找到内心的这一片宁静,从而获得幸福人生。
养心可以养颜。“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饱读诗书之后,自然就有一种非常高贵的气质。有人说,30岁以前你可以不为你的容貌负责,因为那是天生的。30岁之后,如果你还没有风度,没有气质,还不够潇洒、不够漂亮,那是你涵养不够。
养心可以养德。通过内在的身心修养,我们能够养成高尚的人格。养心还可以长寿,“智者乐,仁者寿”,一个人内心充满仁爱,一定能够长寿。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有名的长寿系,许多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都是95岁高龄。如梁漱溟95岁、冯友兰95岁、张岱年95岁……为什么这些学者都如此长寿?因为他们都信奉儒家哲学、讲授中国哲学、研究中国哲学。为什么修习儒学会达到这样一个效果?因为儒家养心就存在于人伦日常之中,一举一动就是养生,心态好自然高寿。
儒家之学是心性之学。它倡导心性认知与修养实践的结合,让我们的脚步慢下来,让我们的心灵静下来,教会我们如何安顿好自己身心性命,提升生命境界。儒家养心的智慧,说白了就是一个养心的工夫。
工夫特指个体的身心修炼的技巧。儒家养心的工夫丰富多彩,如静坐、读书、调息养气、棋琴书画、山水休闲、茶道、立志、定性等都是儒家常用的养心方法。儒家静坐可随时、随处进行,不需要特别的仪式和姿态,甚至可以思考。儒家还通过音乐来修心,休闲方法就更多了,棋琴书画皆为儒家修心养性的基本路径。中国古代士人生活都是立体的、饱满的,他们个个都会弹琴吟唱、能书善画,常纵情山水,在山水中修行,在运动中养心。 

Google
 
上一篇:春分养生 从乾隆皇帝的一日早膳说起
下一篇:一文掌握:湿疹常用36味中药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5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64]
 · 北京大观园 [3648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2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67.96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