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地:福建 厦门 ,福建 龙岩
出发地:厦门
目的地:龙岩
里程:163公里
费用:170元
过路费:130.0元
燃油费:140.0元
![]()
高北土楼群
今年春天,XD 自北京来厦,我以陪客为由,逛了一趟土楼。我们将目标锁定为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中的“承启楼”号称福建土楼之王;土楼旅游路线虽多,但却又是大同小异,我们并非专业研究人员,能看几座有代表性的土楼就算足矣!没有必要将所有土楼路线都去走个透透。
早8点多钟出发,2.5 小时后驶经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景区,我们没有停车,继续前进。11 点多钟,汽车停在一座 名曰“環興樓”的大型土楼旁边,路边有餐馆、旅店,商业气氛颇浓,土楼旅游开发最早的“永定土楼民俗文化村”就在这里,过往长途汽车都把此处称为“土楼”站。午餐吃了“梅菜烧肉”及“油炸小溪鱼”等客家风味农家菜,总的感觉还算可以。饭后前往不远处的高头乡,高北村。 高北村依山傍水,共有数十幢土楼,其中,作为江姓家族世代民居的承启楼、世泽楼、五云楼和侨福楼被统称“高北土楼群”,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这四座土楼位于海拔近 800 米的金山脚下,坐北朝南一字排开,各楼之间有青石板小道相通。据有关文字介绍,“高北土楼群”的建造经历了从明朝初年直至上世纪 60 年代的漫长历史时期。 我们首先来到承启楼,一位身着西服的银发老人拿着大喇叭带领我们参观,老人姓江,原为中学教师,现在是承启楼的楼长。每座土楼都有名字,而楼名则毫无例外地是源自大门两旁的对联,“承啟樓”上的对联就是“承前祖德勤和檢,啟後孫謀讀與耕”。
承启楼是全国规模最大(当然也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土楼,造型为椭圆形状,在南靖被炒热以前,它也是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土楼:1981年,承启楼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与北京天坛、秦皇岛天下第一关、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古迹媲美;1986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的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承启楼为图案;2001年5月,承启楼被国家文物局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湾的“小人国”和深圳的“锦绣中华”,也都在很多年以前就有承启楼的微缩模型。
承启楼系高头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所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建成。这座土楼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代表,从外到里共有四个同心圆环建筑,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扣:最外圈周长230米,楼高4层,每层设72个房间;第二圈为二层,每层设40个房间 ;第三圈是单层,设32个房间;土楼中心为圆形的祖堂。
承启楼共计有400个房间,整体建筑面积达5300多平方米。林老师最后用一段顺口溜来概括:“高四层,屋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就是承启楼。目前,楼里尚有60余户人家居住,近400人。 承启楼的中心是由大厅、回廊和半圆形的天井组成的单层圆屋,雕梁塑栋,既为祖堂,又是全楼的议事大厅。厅堂上悬挂诸多匾额,记录林氏家族的荣耀和历史。
20 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辛亥革命元老)曾为承启楼题写过《吾庐》的中门匾额,可惜原物已在“史无前例”的年代被毁,现在看到的只是仿品。其实,林森虽为旧时代国民政府的主席,但却并非“反动派”:他早年在台湾从事抗日斗争;抗战时期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 1943 年在重庆因车祸逝世,中共中央致唁电“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1979 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承启楼中有件楠木寿屏最珍贵,这件宝物是乾隆19年(1754年),承启楼创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镛7旬寿辰时,朝中尚书、京城太学士们合赠的。寿屏由12扇楠木板连接而成,正面中间雕刻一幅特大的《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边分别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然而,这件珍品只在过年等特殊的日子才会对游人出示,我们当然也就无缘观看。 中心厅堂里有张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是一张高北土楼群的热气球航拍照片,图中,承启楼明显呈椭圆形状。然而,我们在楼中却看不出楼形是椭圆的,这主要是因为承启楼的楼体十分庞大,“不识此楼真面目,只缘身在土楼中!” 参观完中厅,我们登楼逐层观光。
土楼中每户人家的房间是按照列来划分的,1层是厨房, 2层是库房,3、4层是住房,每户之间没有相隔,走廊边上的柱子就是邻里的分界点。但土楼的问题是厕所和浴室设在一层(厨房对面),楼上3、4层的房间内只能安放尿桶,每日需提上、提下,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有些颇为不便。四楼走廊边上有简陋的观景台,可以俯视土楼内部的全景,“圆中圆,圈套圈”在此可以一目了然。 观毕承启楼,大家前往世泽楼。世泽楼是座方形土楼,紧挨着承启楼,两楼一方一圆,屋檐的边缘紧靠在一起,只露出一线天空,这处“方圆一线天”是摄影留念的好地方。 土楼之进化,应该说是先有方楼,再有圆楼,随后圆楼又衍生出椭圆的形状。方、圆相比, 圆楼可以 节省建材,在 抗震、防御等方面也更具优势 ,因而,我们今日能见到的土楼,以圆形居多。
世泽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世澤 ”之名也是源自大门上的对联“ 世傳勿替家聲遠,澤本遺風椒衍長 ”。这座楼亦为四层的内通廊式土楼,但因只是一环(一个方框),所以中间天井的面积很大,空空荡荡,没啥可看,我们只站了不到五分钟,就匆匆离开。
接下来是五云楼,它也是一座方形土楼,修建于明初 永乐年间, 是高北土楼群中最为古老的土楼。此楼 俗称“不倒楼”,楼前墙体已向内倾斜1.5米,然而,经历近600年的风雨沧桑,它却是稳而不倒,让人不禁叹为观止。走进 五云楼,眼前的景象衰败、残破,全楼只是在一层还住着三位老人,上层建筑的 梁、柱、门、墙以及楼梯、护栏等,都已难逃时间的摧残,有些地方黑乎乎的,好像是曾发生过祝融之灾。不过,院中的水井仍是一汪清泉,老人在门前种花、养鸡,显得情趣盎然。
经人指点,我们沿着一条小道上山,到观景台上去观赏高北土楼群的全景。站在山上,承启楼完整地呈现在眼前,它前方还有一座规整的圆形小楼,这就是北高土楼群的第四座楼,名曰“侨福楼”,俗称博士楼,因楼中曾出过 11 位博士而得名。世泽楼被树木、山坡遮挡,显得“犹抱琵琶半遮面”,五云楼则是完全看不到。放眼远眺,大小数十座土楼高低错落地散布于高北村的田野之间,不过,眼前所见更多者,却还是那些无处不在的西式小楼,有些土楼的大门被砖石封闭,显然已是人去楼空,当地人(特别是年轻人)凡有能力者,多倾向于自建小砖楼,只有老人们仍生活在土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