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特色 >>精品中医

《明心宝鉴》助修身养性
  发表日期:2020年2月29日  共浏览221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据李朝全先生的考证,中国的著作最早被翻译介绍到西方去的书籍,就是现今在中国已濒临失传的《明心宝鉴》。我实际上给大家讲的就是这本书。“明心宝鉴”这个题目就使得我们的心光明起来,明亮起来,所以叫“明心”,这个明就是“光明的”、“明亮的”;“鉴”就是镜子,它使人的心能够明亮起来,犹如一面宝镜。照照这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脸上哪里有污垢啊、该要洗的啊,实际上是教化你这个人,修你的道德。所以这个“鉴”就是镜子,称人善于识别事务叫做“明鉴”。

  《明心宝鉴》这本书,成书于明初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洪武就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个年代。公元1393年,由武林也就是现在杭州的一个人,叫范立本辑集的。他把明以前的文、史、哲包括儒、释、道诸家的格言警句,他认为最好的一些东西收来,分为20篇,分别叫继善、天理(这个“天理”就是人所生的本性,就是天性,也就是良心、顺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劝学、训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义、遵礼、存信、言语、交友、妇行(就是妇女需要做到哪一些贤德的行为)。千言万语,它的主旨是教人立德为善。

  《明心宝鉴》首先有一篇范立本的序言,我们杭州,还是出点人才的。我为什么对这本书有兴趣?一个确实这本书好,明以前的文史哲、儒释道的精华它保存着。再一个这本书的作者是武林人,就是杭州人。我是嘉兴地区人,但我在杭州生活了30年,对这里很有感情。我觉得范立本这篇序很有意义。我们先学第一段。夫为人在世,生居中国,禀三才之德,为万物之灵,感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皇上水土,父母生身,圣贤垂教。

  范立本说,人在世界上,我们生在中国,“禀三才之德”,这个三才就是天、地、人。《易经》专门有一篇《说卦》讲到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天道是由阴阳构成的。“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柔是水,刚就是石头,所以有刚柔结合的地方就比较美丽。杭州为什么美丽?杭州有西湖的水,边上又有山。所以“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就叫三才,天、地、人。所以《黄帝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天,天地之间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人,所以人是“秉三才之德,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产生了万物,而万物之中最有灵气的就是人,所以人是万物之灵。“感天地覆载,日月照临”,天覆地载,天之道曰阴与阳,日为阳,月为阴,所以叫日月照临。“皇上水土”,因为是封建社会,天下的这一片土地与水域都是皇上的。“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水是柔,土是刚。“父母生身”,再加上“圣贤垂教”,生了孩子后不教育是不行的,要读圣贤书。而从教者,达道为先。

  “达道”就是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规律。首先要知道做人的道理。非博学无以广知,不明心无以见性。

  你没有经过广博的学习,不可能有广博的知识。不使自己道理明白、心地明亮,不可能见到自己的真性。虽有生而知之者,近世奇稀。

  虽然有的人有特异功能,“生而知之”,这是古人说过的,但是我们没见过。也就是说,古人讲有“生而知之”,但是范立本说这是不太会有的,人是要靠学习的。昔夏禹王闻善言,犹然下拜,何况凡世人乎?

  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商、周那是奴隶社会。夏朝的第一代君主禹,也叫大禹,所以叫夏禹王。夏禹王听到一些好的话,他要下拜,去求学、求教,何况我们一般的人呢?以上是说,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一段的语言很优美,我在读,在慢慢地思考,仔细地体会,语言是相当的优美。曩古圣贤遗志经书,千言万语只欲教人为善。

  “曩”就是从前。古代的圣贤“遗志经书”,这个“志”,就是记事的书。比如《三国志》,就把三国的事情记下来,比如《汉书·艺文志》,包括现在编的志书,《杭州市志》啊,《大清一统志》啊,就是记事的书或者文章。这个“志”也通这个“誌”。作为典范的书称为“经书”。并不仅是佛家的书、道家的书,成为典范的书就是“经”。“千言万语,只欲教人为善。”所以立仁义礼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别贤愚之阶,辨善恶之异。

  所以立这个仁义礼智信。古代有本《礼记》,特别强调仁义礼智信。所谓“仁”,就是仁爱,就是爱人,是一种大爱。“义”,就是情义。人在世界上要讲情义的。如果人家对你好,你不知道报答,那就差劲了一点,所以人是要讲义的。我们看《水浒传》,水泊梁山的英雄,有的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说该帮忙的要帮忙。“礼”,就是礼仪。一个人要有礼,比如尊敬大人、尊敬长辈、尊敬师长,而且待人要表示一种敬意。“智”,就是聪明、才能。“信”,就是要诚实、不欺。现在的说法就是诚信。所以古代儒家文化,讲“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很有道理。

  做人首先要有仁爱,仁爱之心不可或缺。特别我们做医生的,对病人就要有仁爱之心,把人家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记得我在20多年前听过一个老先生讲“仁、义、礼、智、信”。他觉得“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不能够分开。为什么不能够分开呢?“仁”就是仁爱,但是爱也要有分寸,像有的人是“妇人之仁”,就像有的妇女对待孩子,是溺爱、宠爱,那就不对了,就没有原则了!甚至有的孩子犯了错误,她也包庇,这就变成“妇人之仁”,不对了。所以一个人应有点血气,该不行就不行,所以要有“义”。这个“义”,有时候为朋友要两肋插刀,但这个朋友如果是干坏事的呢?要打群架也叫你去,要杀人也叫你去,这就又不对了。所以要有“礼”,“礼”就制约这个“义”。“礼”,一是要有礼仪,再一个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包含在内。所以古代朝廷有一个礼部,有礼部尚书。但过分的“礼”,对人都鞠躬,过分的谦恭,这个人就比较迂腐了。所以要有“智”。“智”,就是聪明。“礼”过分了,这个人就会比较拘谨。“智”过头了,实际上不是大智慧,而是小聪明,甚至会做一些不好的事。如有的人智商很高,骗钱,走歪路了。所以要有“信”,就是诚信。任何东西不要过,过了就不好。所以这五个字不能分。儒家讲“仁、义、礼、智、信”,才能够“分君子小人之品,别贤愚之阶,辨善恶之异”。有“仁、义、礼、智、信”这个标准,才能够分辨是君子还是小人。君子就是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小人就是心地比较肮脏、干坏事的人。所以古代的经书主要是教人为善。以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来区别他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贤士还是愚人,是善人还是恶人。盖为经书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览观习行者少。

  “盖”,是一个连词,连接上面,大概、因为的意思。大概因为古代的一些典范的书上好的话语、善的事情很多,所以反过来,现在的人好好地去看书、好好地去学习,去做的很少。我认为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也是这样,好书很多,但真正学的有几个?所以叫“盖为经书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览观习行者少”。况今学者,不过学其文艺为先,未有先学德行为本。

  况且现在这些求学的人,不过就是先学文艺。“文艺”,指写作方面的一些学问。就是认识几个字,写几篇文章。没有先学德行为本,“先学德行”,就是先学道德品行。及今劝世,多劝修物外之善因,少劝为当行之善事。

  这个“及”就是当,当今劝世上的人,多劝他“修物外之善因”。“物外”就是世外,超脱于尘世之外,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居去了。很少有人劝他去干该干的善事。看到这个社会有不太好的地方,就超脱于世事之外,这是不对的。人在社会中生存,不能脱离社会,所以要多行善事,而不是一己的超脱。其昔贤文等书,亦乃于世流传。

  古代的一些好的书,在世上还是流传的,但是真正学的人很少。今之好听善言,君子观以为奇,罔知古今之要语,是以使人迷惑其心,少欲闻圣贤日用常行之要道,以致不肯存心守分,强为乱作胡行。

  现在有些人喜欢听这些劝善的话。但是一般有身份的人,这个“君子”,就是统治者以及一些贵族男子的统称,并不是真正有高尚道德的人,他们就认为很奇怪。“罔知古今之要语”,他们心里听不进这种积德行善的话。“罔知”,就是不知,不知道古今这些重要的话。所以“使人迷惑其心”,他不去学这些好的东西,心就被迷惑了。现在有的人就是要名、要利、贪钱、贪色,“迷惑其心”。“少欲闻圣贤日用常行之要道”,他也很少想听到古代圣贤平时讲的这些重要的道理,所以他们“不肯存心守分”。“守分”就是安守本分。你当官就要把官当好,是吧!他一定要跟奸商去勾搭,要去搞钱,所以一片大楼造起来,好多官员就倒下去了,“不肯存心守分”。“强为乱作胡行”,我有这个地位,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胡来。夫为善恶,祸福报应昭然。

  “夫”,是语气词,用于一句的句首,来提示下文或者对某一个事情进行判断。“夫为善恶,祸福报应昭然。”你干了好事,就会有好报,你干了坏事、恶事,就要遭受大过,这都是明显的。祸福报应是昭然的,“昭然”,就是明显的意思。读了这篇序,我认为范立本是针对当时这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写这本书的。富贵贫贱,成败兴衰似梦,时刻须防不测,朝夕如履薄冰。

  富贵也好,贫贱也好,成也好,败也好,兴也好,衰也好,实际上都好像是一场春梦。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有身份的人,要“时刻须防不测”。在位置上不要得意忘形,要时刻防止出问题。“朝夕如履薄冰”,从早到晚就好像在薄冰上走路一样,要时刻提醒自己。常存一念中平,飞横自然永息,存于其心,自然言行相顾,贯串无疑,所为焉从差误矣!

  “常存一念中平”,就是心里经常保持着中正平和的心态。不容易啊!这个“中”就是中正,“平”就是平和。“中正”也就是正直,保持一颗正直、善良、平和的心。“飞横自然永息”,“飞横”,就是飞来的横祸。横祸,就是意外的不测。保持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意外的不测之祸自然永息。为什么有人会出问题?由于贪欲,乱作胡行啊。你有中正平和的心态,“自然言行相顾,贯串无疑”。你的话,包括你的行动,都会考虑周全,言行一致。把言行贯穿起来,所做的事情自然不会犯大的错误,所以就能保持一生平安。平安是福,平平安安、平平淡淡才是真。

  今天我跟你们这批人讲,你们能理解。本科学生还不能理解。他们没有到社会上,没有看到这个世态。范立本劝人要立德行善,要挽救世道人心,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上海的国医大师裘沛然,97岁去世,他在临去世前写了一部书叫《人天散墨》,就是讲传统文化,就是要挽救世道人心。不挽救世道人心,光靠开几张方子,不起作用。我现在就看到这个问题。我们本来就是要把病看好,但病能不能看好啊?有好多病你是看不好的,有好多病就是由于无穷的贪欲造成的,有好多人就是心情老是不舒畅,老是不满足,就是要得病。所以我说逍遥散,“药逍遥而人不逍遥,终无济也”,是没有用的。而且现在有好多人得肿瘤,我认为多是由于肝郁化火,郁结以后产生了热毒。是他自家中毒,自身产生的毒。所以必须要挽救世道人心。我这几年,白天在学校里上班,晚上看书、看传统文化。

  有好多病是治不好的。美国号称科技发达,平均寿命也就78岁,不要以为他们什么病都能治得好。所以我提出的观点叫“以德养生”。现在专门提倡吃什么,前一个阶段,张悟本提倡吃绿豆,实际不起大的作用。要靠德,以德养生。你们去看百岁老人,肯定是有高尚道德的人。活过9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是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这就是《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句话是毛泽东说的。“要有一点精神”,所以这个精神最要紧。到后来,《内经》讲有好多病治不好,为什么呢?“神不使也”,他的精神崩溃了,精、气、神消耗光了,怎么办?所以我提出要以德养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样的人往往就能长寿。


Google
 
上一篇:《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下一篇:天人合一 调于四时 推荐中医保养元气的五大妙方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21.87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