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特色 >>精品中医

余浩:不让你吃水果,绝不是因为你知道的那个原因
  发表日期:2020年2月29日  共浏览185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食其时,百骸理。——《阴符经》
  释义
  食这个地方、在这个时令、本身具有的东西,绝对是最好的。一切遥远的山珍海味,都没有这个本地的“它’好。
  我们看看目前市面上卖的水果,具备了上面的条件吗?
  1
  必须是当地产的
  目前物流发达,很多水果都是外地的水果,不是本地的水果,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地的水果,最适合产地的人食用,因为当地的气温、土质、环境,造就出来的东西,就是养当地人的,吃异地的水果,就很容易伤身体。比如海南冬天产西瓜,湖北冬天不产西瓜,如果将冬天海南的西瓜运到湖北来,在大冷的冬天食用,与食毒药无异。
  2
  必须符合时令
  秋天天气干燥,大自然赐给我们雪梨,滋阴润燥;夏天天气炎热,大自然赐给我们西瓜,清凉解暑。
  如果将雪梨保存到第二年夏天来食用,就算是当地产的,也是害人不浅的,因为夏天潮湿,食用雪梨会加重体内的湿邪。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水果都不是当令的,苹果一年四季都在卖,圣女果一年四季都在卖,香蕉也是……
  这些水果吃起来自然对身体是不利的,因为首先他们不符合时令,其次在保养这些水果的过程中,人为地使用了一些防腐剂,两者的毒害,身体受不了。
  另外,很多水果为了卖个好价钱,提前上市,常常使用一些激素,加速水果的成熟,比如市面上卖的“桃”,外表看起来很漂亮,好像是熟了。其实吃的时候发现,其核还是嫩,这说明桃没有熟,只是打了催熟剂,让他的表面看起来像是熟的。这样的水果目前很多。它们也不符合“时令”。
  3
  是否符合身体的需求
  水果中有很多是寒凉的,久食、大量吃损伤脾阳。
  目前我们大多数人,心浮气躁,心气沉不下来,形成上热下寒的状态。上面热燥,下焦却寒凉,吃用寒凉的水果虽然当时心中舒服,但牺牲的是自己的肾阳,时间久后最终会导致脾肾阳虚,女的会月经不调、子宫长肌瘤、脸上长斑,男的会腰痛、腿沉、腰椎间盘突出..….
  很多患者长期大便稀塘、冬天双脚冰冷、下肢静脉曲张等,无不与进食寒凉的食物有关。民间有句俗语:病号不忌嘴,大夫跑断腿。寒凉的水果天天吃,服用再多的药物也是枉然。
  病人会说:水果加热了能吃吗,加热了就不寒了嘛!寒性水果加热了改变不了水果的寒性,就好比我们喝菊花茶,虽然是用开水泡茶的,喝起来烫嘴,但它还是下火的,寒性的,因为它的药性是寒凉的。
  寒性水果加热了改变不了水果的凉性,除非你放一些生姜、黑胡椒、肉桂、八角之类的温性调料,与水果一起加热。但这样的水果还好吃吗?
  4
  建议病人少吃水果、戒掉水果的原因
  少吃水果、戒掉水果的出发点是希望如今“把水果当饭吃”的饮食习惯回归到以“五谷为养”的饮食基础。
  首先来看,宣传吃水果对身体好的多为西方人,他们的祖宗也是吃肉长大的,他们的膳食中以各种肉类、奶制品为主,而且喜饮酒、咖啡之类,蔬菜很少,所以卫生舆论呼吁多吃水果蔬菜来减少肥胖问题、使身体更健康。
  而中国人的祖先是吃素为主长大的。现代中国人父辈中,有谁听说是吃肉长大的?那时候有菜里有点肉星都是奢望。中国人的体型相对于西方人而言多为偏瘦小,既不适合大量吃肉,也不适合把水果当饭吃。尤其是现代女性,为了苗条、美丽,使劲地吃水果,结果把皮肤吃得发黄、无光泽,还长着雀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
  这四句话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五谷:稷(小米)、小麦(面)、稻(大米)、黍(黏黄米)和菽(豆类),都是“种子”。
  什么是种子?种子是植物特有的繁殖体,种子都有生发之力、繁殖之性,人类就是依靠这种具有生长之性的谷物才能存活、繁衍。粮食作物五谷才是人体必需的培养“后天之本”的基础,五果、五畜、五菜都是调剂之品。
  现在生活富裕了,物质丰富了。而人们总是在不能得到之后变得变本加厉。20世纪80年代以前物质都算匮乏,吃不到肉、喝不到奶,也没几个水果零食可吃。那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希望能把以前没吃到的加倍吃回来。疾病从没得吃“饿出来”变成了“吃出来”的。 

Google
 
上一篇:潘毅:一文带你读懂什么是风邪湿邪?
下一篇:国医张学文--心态平衡是健康良药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5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64]
 · 北京大观园 [36480]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78.98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