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虎”字摩崖
贞丰县者相镇境内有三处有“虎”,分别在杨氏庄园、三岔河畔和虎山公园。是贞丰县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的一个缩影。古时者相作为黔西南商贸名镇的地位和美誉度,早就有口皆碑,名闻遐迩。在盘江八属民间,很早就有“一青山,二者相,三龙广”的说法。

位于者相镇西北一华里大寨旁边的“虎”字摩崖,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三岔河的底蕴和灵魂所在。整座石壁高6米,宽4米;阴刻的草书“虎”字,高达3.77米,宽1.75米,据考为清朝同治年间当地的苗族义军将领杨树森杨大人所书。摩崖“虎”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数西南地区单体摩崖汉字之最。

《贵州通志》记载,杨树森(1844-1898),今贞丰县者相镇下坡鳌村人,乳名杨火,字秀清。祖籍广东惠州。其祖父早年由黄平逃荒到者相大树脚,后又迁至苏家寨当佃客。年幼家贫,杨树森6岁就给人放牛,从未上学识字。长到十八岁,杨树森身坯魁伟,崇信仗义,力大过人。二百来斤的担子,挑起来健步如飞。在坡哈村黄四奶家做佣工,一个人能顶三四个人的活。农闲季节,杨树森常与村里的青年习拳练腿,舞枪弄棍,由于他气质不凡,武艺出众,很快成为一方领袖。

咸同之际,朝政腐朽,民不聊生;贵州境内义军蜂起。杨树森为首的一支民军,数月间达2000余人之众,与贞丰州衙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咸丰11年(1861年)配合另一支回族义军将领马二元帅马仲(字斯俊)攻取贞丰城。随后一直驻防者相,扼守盘江八属通往贵阳的门户。马、杨为首的民军,统管贞丰州地方事务前后长达13年。其间在距者相五华里的下坡鳌杨氏故里,杨树森修造了一座气派的大庄园。

庄园内正房为三进式,中间两个天井和厢房,东、南、西、北各修筑碉楼四座,以为防卫。杨氏庄园的照壁上,同样有一个杨树森手书的阳刻“虎”字;其字体、运笔、气势风格,与者相西北郊的摩崖“虎”字,仅尺寸大小不同而已。 杨树森,不通文墨的一介武夫,却写得一手潇洒漂亮的“虎”字,这本身就是一个谜。这个谜底,源自民军执掌贞丰军政大权期间,对文案事务一窍不通的杨大人,每天跟马二元帅的幕僚谋士孔厚基学习批示和“画押”;而且专习虎字。久而久之,竟练就了不少书法高手也要自叹不如的一手“虎”字。

1985年,黔西南州政府将者相“虎”字崖,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时隔10年,贞丰县根据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黔西南州副州长彭远森、州旅游局长陈恩锡等先生的倡议,将三岔河湖畔的石岗辟为虎山公园。

虎山公园的创意及构想,是以杨树森的巨幅摩崖“虎”为雏形和基础,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书界名家的墨宝。最后筛选出风格各异的“虎”手迹66幅,镌刻于宝塔形状的山体上,成为贞丰境内融当代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炉的又一大旅游景观。虎山公园踞高临湖,三面环水,是文人雅士游览贞丰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