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羌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邛笼者,碉也。
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对石雕的记载,足以说明,碉楼的历史之久远,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之高。

李白诗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地处川西横断山脉当中,高原山地交通多有不便,于是丹巴碉楼——我国古代极为珍贵的杰出建筑艺术,很难被人们所记起、所熟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不再是一种阻碍,丹巴碉楼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被人们所欣赏。

古碉由泥土和石块砌成,外形美观,墙体坚实,大都与民寨相邻而建,但也有单独矗立在平地与山谷当中的。古碉外形从四角、五角到八角不等,少数有十三角,均为高状方柱体,高度在10~50米左右,大多为30米左右。古碉从其功用上来看,可分为防御碉、烽火碉、风水碉、伏魔碉。防御碉。顾名思义用于战争时期的防御作用,冷兵器时代,坚固的碉楼攻不可破,居高临下又十分利于攻击;烽火碉,古时用于传递信息;风水碉,用于祈求平安和福报;伏魔碉,则用于辟邪去祟。据传,建造古碉前需卜卦、合气运,否则容易反受其害。

丹巴是我国石碉楼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获赞“千碉之国”。丹巴的石碉楼均为木石结构建筑,现存的石碉楼最早建于汉代。其中,中路和梭坡两乡又是石碉楼分布最多的。
梭坡是整个丹巴、乃至世界上古碉最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方,共有84座。梭坡位于丹巴县城东南约5公里的大渡河边,远观之,其雄壮巍峨之气势让人惊叹不已,尤其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碉楼群迎着霞光,场景令人惊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