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秀谷有座与县同寿的古庙,名叫水门庙。
水门庙坐落在胜利路中段居民集中的水门巷,有小溪流经庙门,故名。《金溪县志》载,金溪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立县时,县内名流杨文愿为民灾疫,在县城立三庙,北天府庙、南为太紫庙、中为水门庙。
“文化大革命”以前,水门庙祀祭的既不是神仙真人,也不是如来观音,而是被邑人称之为“佛老爷”的青蛙使者,俗称“蛤蟆菩萨”。相传金溪开县建衙取土时,在数米深处得一蛤蟆。此蛙身呈青色,背上有七个金星,目光炯炯,端坐椅上与人无异。神人指点,此物掌握着邑中瘟疫,祭祀崇奉,便可消灾免难,县泰民安。于是,蛤蟆菩萨便成了水门庙祭祀的佛老爷,让人们顶礼膜拜。从此,水门庙里人来人往,香火不断,成为金溪历代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水门庙未能躲过浩劫,菩萨被毁,庙也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九十年代初,四方信徒集资捐款,庙宇很快修葺一新,并按原样重塑了大小菩萨三十余座,分别安置在大雄宝殿和观音堂,同时还扩建了厨房、膳房和客房,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水门庙重现昔日风采后,吸引着四乡善男信女前来朝拜,1994年下半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
目前,该庙有3人主持日常佛事活动。水门庙不仅成了城内信徒活动的中心、外地和乡间僧尼挂单歇脚的场所,而且是县宗教部门举行活动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