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江南七大游击区之一。2005年1月,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部委列入全国重点建设的“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4月初,浙江省旅游局、共青团浙江省委为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授牌“浙江省青少年红色之旅经典景区”。红色四明山以其壮烈的历史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华中八大战略区之一,是华中抗日的东南前哨阵地,它包括四明、会稽、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和浦东四个地区,位于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之间,东濒东海,南迄东阳至宁波的公路,西跨浙赣铁路金(华)萧(山)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两岸地区。拥有四百万人口,一万余人的抗日武装。
“皖南事变”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明确指出:浙东方面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华中局为贯彻这一指示,将开辟浙东、浙西两地工作的任务交给苏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负责。1941年5月至9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派遣武装部队分七批共900余位指战员,从浦东南渡杭州湾到浙东三北地区,与浙东抗日自卫武装一起开展抗日斗争。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先后派谭启龙、何克希、顾得欢、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等一大批干部和武装到达浙东,领导浙东的抗日斗争。1942年7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成立由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张文碧、杨思一为委员的浙东区党委,指挥浙江敌后党的武装。
1943年4月,梁弄解放。中共浙东区委、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进驻梁弄横坎头村。在中共浙东区委的领导下,以四明山为根据地,以梁弄为指挥中心,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县城2座,攻克敌伪据点110多个,毙伤日军610人,俘虏日军21人,毙伤汪伪军3062人,俘虏伪军5504人,解放同胞400万人。抗日武装力量由最初的900人发展成为15000余人的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同时开辟和建立4个专区,16个县级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四明山是江南七大游击区之一。在华中局指示下,浙东工委和四明山工委领导四明山地区革命武装和人们群众与敌人开展了100余次大小战斗和反清剿的艰苦斗争,恢复了根据地,并建立了中国人们解放军浙东第二游击纵队,下辖金萧、会稽、台属、四明、路南和浙东主力共6个支队,统一指挥浙东地区的解放战争。在蒋介石老家奉化的后方坚持斗争,成为蒋介石心头的一把利剑,牵制了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力量,为全国的解放战争胜利立下了功劳。
抗日战争时期,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梁弄镇,党、政、军、金融、财政、新闻、学习等机构俱全。主要革命遗存有中共浙东区党委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韬奋书店、浙东银行、浙东鲁迅学院、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浙东报社旧址、军政干校旧址、教导大队旧址、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30余处。
浙东区党委旧址(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由门房、厢房正楼组成,红廊飞檐,硬山马头墙。进门竖有一块大理石碑,碑文“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为张爱萍所题,纪念馆共陈列文物216件,历史照片162幅,图表39张,展示浙东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迹。
四明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全国、浙江省和宁波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座建筑紧靠四明湖,气势雄伟,周围景色优美。从山脚到山顶,共有五层台阶,石梯219级。纪念碑高18.5米,用花岗岩砌成,碑正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烈士陵园内有辟有革命烈士史迹陈列室,展出58位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烈士照片和生平事迹简介,846名革命烈士英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