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华东地区 >>宁波 >>宁波旅游景点

余姚化安山自然历史文化保护区
  发表日期:2009年7月11日  共浏览417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化安山在余姚城区东南二十里的四明山北麓剡湖岱(十五岱),这一带三面青山环抱,景色宜人。因其可与嵊县剡溪媲美,宋史称之为:“剡中”,而且留有众多的人文史迹。
    化安山树木郁葱,流水潺潺,有化安瀑布、化安泉、石湫、剡湖等自然景观,宋《会稽志》载说,其风光秀媚,可与嵊县剡溪媲美。当时的化安瀑布从高30-40米飞奔而下,中经一石,分为二流,下面汇成蕊珠万斛的喷珠池,故历代名人,多有咏歌。明朝陆游诗云:“雪飞千层挂层峦,山鬼女梦白昼寒。天为奇山开绝胜,故将双瀑作奇观。”明代黄尊素诗云:“越岭灵幽处,行行几曲涯。忽惊途欲绝,数转地逢奇。峭壁当空出,飞湍带五移。难将戴古手,画出景淋漓”。化安山中,原有化安寺、开口岩古迹。王守仁和参政陆相曾讲道于开口岩,黄遵素和黄宗羲父子曾在化安寺读书讲学和隐居著述。  
    黄梨洲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遭清廷追捕,于顺治三年(1646)徒居化安山丙舍。据《黄梨洲年谱》记载:“四明北麓有化安山,故宋所谓剡中也,东峰状类虎,西峰状类龙,公(梨洲)丙舍适当其间,因名曰龙虎山堂(又名为龙虎草堂)”。草堂是非常朴素、简陋的,据梨洲自己说,为“辛辛苦苦一茅堂”,“三间矮屋盖芦花”。在这里,他面对抗清无望的严酷现实,潜心著述,一住就是三年。这三年的处境,正如他在《答何令见讯》诗中所描述的:“五十栖迟一老生,残书破砚日纵横。深山雪合无人迹,终夜风来只虎声”。虽然身居深山,处境窘迫,但他仍在草堂发奋撰写千古名篇《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编辑了卷迭浩繁的《明文海》。他还在这里接待了甬上名士万世祯、万季野、刘勺等学子的来访问学,使这里成为浙东学子的向往之地。但不幸的是,龙虎草堂于清康熙元年(1662)遭火灾。据他的小儿子黄百家回忆,当时“出书于烈焰之中,零落而散失者又不知凡几”。五月,他在黄竹浦的故居又遭火灾。梨洲虽遭“半生滨十死,两火际一年”的坎坷不幸,但仍把眼前的灾祸置之度外,坚持著述。1995年,为了纪念梨洲逝世三百周年,余姚市在原址重建了龙虎草堂。
    重建的龙虎草堂处于龙山和虎山的谷地间,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前有一台门,门额上镶嵌砖雕“龙虎草堂”四字。进门即为石铺甬道,直通草堂。草堂为五开间具有浙东清代山野农舍风格的木结构硬山顶平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室内陈列着介绍黄梨洲生平和著述的文物、图片。草堂周围草木葱郁,环境恬静而幽雅,不失为一处潜心著述的场所。在草堂旁有“仕安泉”,当地村民称为“江井”或“龙眼井”,水色碧如猫眼,清澈见底,终年不涸,号称“邑中第一泉”。
    在十五岱村中,还有剡湖和剡湖庙。明代谢迁曾在此读书,旧有秘图山人杨珂所书“剡湖古迹”四字石刻。梨洲有诗赞颂:“剡湖曾是宋名屯,故老云亡孰讨论?犹喜霜风吹不尽,尚留玉箸在藤门”。诗中所言“玉箸”,就是至今还在飞泻的化安双瀑,地处川水村旁,其流息空而下,有石隔之,分为二道,如一双玉箸,气势磅礴,水雾空蒙,蔚为奇观。梨洲有咏双瀑诗,曾刻私印曰“双瀑堂住持”,后人称之为“双瀑书院院长。”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4月,黄宗羲墓及龙虎草堂被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余姚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升列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Google
 
上一篇:宁波余姚博物馆
下一篇:宁波余姚牟山湖垂钓中心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9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86]
 · 北京大观园 [3652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5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8.43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