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
去景宁,本是冲“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来的。但由于时候不济,没有深入到畲族百姓生活中去,看了编排的婚俗表演,总感觉不对味,遂不愿过多咀嚼。
景宁的慧明茶是古代贡茶,有“文化名茶”美称。当地安排我们品茶,三位表演茶道的姑娘,身着道姑衣履,一举手一投足都十分清雅,令我想起了电影《赤壁》中小乔为曹操烹茶的场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湿杨柳风”,浸润于若有若无的仙气里,刚直劲健时刻准备着的北方曹操,不发生变化是不可能的。
印象最深的是景宁的明月之夜。
人散去,夜凉如水,景宁的美丽容颜才真正展示出来。小城四面青山,白云山中升起。举目望天,天光洁净到云不能遮月的程度,可见这里天空的澄澈。在这种景物的诱惑下散步,明月当头,很容易陷入一种幻觉,“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分不清此时此刻的自己和白日劳心劳力的自己,哪个更真实。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没见到真实的畲族生活,也无憾了。
龙泉
丽水有“三宝”:青瓷、宝剑,石雕。我见到了前两宝。
在中国庞大的青瓷窑系中,龙泉青瓷最成熟、最杰出。
东西方文明交流大门的打开,青瓷是一把钥匙。几百年来,龙泉青瓷在外销瓷中一直盘踞龙头地位。在外国人眼里,青瓷就是中国。青瓷是中国古代文明开放的里程碑,透过这个里程碑,世界开始了解中华古国。
我们有幸走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的工作室参观,当那些青瓷宝贝映入眼帘的时候,我顿时体会到了什么是一见倾心,什么是摄人心魄。
毛大师的绝招在于青瓷的“窑变”。他敢于创新,将哥窑的开片纹饰技术发挥到极致,在似与非似之间,拓展了人们的想象空间,被专家誉为“毕加索之情思”。其实,任何创作不都如此?最动人的部分恰是来自灵感,来自逻辑上看来不可能的诗性。
流连在大师的展室里,眼前清风拂面,心中饱满和畅。这春水一样的碧绿,玉一样的宁静,是怎么从泥与火中调出来的呢?
一再被催促,我还是不忍离去。毛大师看出我的“贪色”,转身从办公室拿出一个有瑕疵的青瓷小瓶,慷慨送我。惊喜之余,我一溜烟跑出门,生怕再被要了回去似的,上车才想起还没问问礼物的名字。
回来后,每次看到这几寸高的小青瓷,胸中就注满了千峰翠色。
青瓷是泥与火的历史,龙泉宝剑则是铁与火的历史。
史载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奉王命,在龙泉铸剑三枚:“龙渊”、“泰阿”、“工布”。龙泉原名龙渊,唐代讳李渊名,改为“龙泉”。
龙泉宝剑乃铁剑之魁,铸造过程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炼、锻、锉、淬火等28道工序。
“何意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在参观的宝剑馆里,我抽出一柄剑,甩一下剑锋,吓得旁边的人急忙闪开。他哪里能想到,我此时与之交锋的,正是已被时间深埋得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渺渺中幻化为行于天地间的古人,我是远行客,他是故乡人。
如今,草长莺飞遮蔽了刀光剑影,春语呢喃拂去了寒夜刁斗。为了它曾经三军会战、血沃千里的龙泉宝剑,再无用武之地,做了墙头马上的时髦装饰品。
青瓷壶不盛酒,龙泉剑不御敌。可是,美人如玉剑如虹,谁不忆江南?
三、产

龙泉青瓷
丽水的自然禀赋就是“绿”。大自然的馈赠,怎样通过经济金手指点化,为百姓所享?
丽水市委书记陈荣高说,丽水要靠“绿色兴市”,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创生态业。目前,丽水着眼于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生态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业基地。
外地人看来,丽水是一个有别于江南风光的绿谷,融民族风情、自然山水、特色工艺于一体,理想的产业方向,是发展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2008年,丽水市旅游收入68亿元,较8年前撤地设市时增长了11倍,初步打响了“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的旅游品牌。
莲都古堰画乡是丽水重点推出的品牌,集生态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这里古街古亭古埠头,瓯江最瑰丽的河段从此流过,岸上枫杨丛集,水中波光船影,是“山水浙江”的缩影。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家到此采风、写生、创作。丽水市也对这里看好,提出“让艺术与市场对接,让才华与财富转换”。
重视旅游文化产业是好事,科学开发是难事。“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照,书画是雅事,一谈痴变成商贾。”
现在,很多胜地令游客们头痛,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这正是他们依梦而来,想要寻找的地方。尽管他们在取景框里左看右看,拼命张望,依然捕捉不到曾经歌里听过、画里见过或心里想象过的片断。大多数游客,漫不经心走过,漫不经心挑选几样纪念品。他们没有耐心听完丝弦古乐,也听不出情感来。倘如此,奔着心灵之旅来的人,如何欢畅起来?他们还会因惦念而再来吗?
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消费诗情画意和历史沧桑的产业。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下,诗情画意一经开发就变得越来越淡,最后退缩到流行歌曲里,电视散文里,网络文学里。人们偶读只言片语,偶尔有一点点心动。而电视的画面和文字,表述得比亲自去看还仔细还完好,想象的空间一而再再而三被挤压,还有必要跋山涉水吗?
古堰画乡、庆元廊桥、景宁畲乡,继续前行是必然的,它们会成为旅行线路策划中的几个卖点,几个关键词,几个频繁出境的场景。只要山在水在,春天与秋天都不会远去。但如何抵抗岁月的改变和人为的粉饰,对丽水是道难题。毕竟,保护一个自然物种的辛苦,远远不敌保护“文化物种”的辛苦。
四、人

古堰画乡
丽水人没有炫目的精神主张和理想色彩,一如山水不露张扬和突兀。
审视丽水人,更需要把一唱三叹的江南意境和东风战鼓的北方气度结合起来。一直陪同我们的丽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正发,身高八尺,嗓音洪亮,性格却温和细腻。他大方地称自己是“婉约派”。果然,吃饭喝茶,路见好景,他随口就吟出李清照或柳永的词来。换作北方男人,内心再怎么婉约,嘴上也不肯承认。
这就是丽水人,上阵绿林好汉吆五喝六,坐下书生雅士弄墨舞文。从“壮士之酒”到“逸士之茶”,文化气质的转换,如此自然。
因为拥有优美的自然,丽水人的精神有条件寄托于山水。一个地级市,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摄影爱好者竟达35000多人,千人拥有国家、省级摄影家协会会员身份,数量居全国之最。医院里、交通队、水电站、学校里,到处有摄影组织。黄发垂髫、耕夫村妇,甚至一家几代,都是摄影发烧友。摄影,成为丽水的全民运动。家乡山水给丽水人的性格注入灵气,他们再通过镜头,将灵感和诗意注入到家乡山水中。
“真诗在民间”,丽水人,懂得生活。
丽水,有可以吸附冲动和力量的山谷,有可以溶解顽固和郁闷的清溪,有可以表达痛苦和疑问的古桥,有可以照亮深度与黑暗的明月。
相比于当下的喧嚣与浮躁,丽水依然沉静,美在无声,香在暗处。
丽水,请以这一份意远旨厚的情怀,这一份聚沙成塔的耐性,这一份踏踏实实的心志,走路。
这条路是任何历史资料都不能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