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当地玩乐 >>河南省 >>濮阳

唐兀公碑
  发表日期:2018年10月15日  共浏览239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唐兀公碑坐落杨十八郎南唐兀公祖莹,上刻“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碑文记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是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曾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消亡过程的重要研究资料。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为元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墓区主体为唐兀公碑。唐兀公碑面朝河而立,有重建的碑亭。该碑全称为“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唐兀公碑,为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立石,碑文为杨崇喜的老师潘迪所撰,记述了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是证明杨什八郎等村杨氏为党项族后裔的重要物证。

元朝初期,唐兀公随皇嗣南征,后带军籍来此做地方官。他为官清正,兴利除害,深受人民爱戴。1985年,任崇岳、穆朝庆根据河南省濮阳市城东柳屯乡杨十八郎村发现的《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所提供的线索,前往濮阳考察党项后裔,以他们查访到的杨氏族谱及记载杨氏事迹的《述善集》等资料与碑铭相印证,得知现今居住在濮阳市柳屯乡十馀个自然村里的3500多位杨姓居民均为党项遗裔。杨氏的先祖唐兀台世居西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西夏末年归附蒙古,从军征战多年,后其子闾马定居濮阳,易姓杨氏,至今已传二十八世。杨氏子孙虽然聚族而居,但因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其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已与汉族毫无二致,他们今天申报的民族均是汉族,但私下却自称为蒙古族,我想或许他们的先人在元朝时曾经冒称过蒙古人吧,“唐兀”为元代蒙古姓氏简称,该氏族世居宁夏贺兰。元初,唐兀公随皇嗣昆仲南下,收金破宋,卓著勋劳,为官清正,忠厚耿直。退隐后兴利除弊甚博众望。今为濮阳柳屯、鲁河二乡杨十八郎,西杨、南杨三村杨姓先祖。

该碑立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其时已经是元末,至今已有654年。该碑经过了杨家人的生死守护,得以保存至今。一旦战乱、水灾等要来的时候,杨家人只要一听到风声,就会连夜将碑埋好,以防万一。如果有人来破坏此碑,全族上下又会众口一词地保守秘密,说碑早已经不在了,等到危险过后再将碑挖出来重新立起,所以历经了多次的兵乱和运动,该碑仍旧存世。

唐兀公碑的最近一次沉埋是“文革”之前,而后于1983年又重见天日。唐兀公碑1986年11月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碑亭后面则是六座用砖砌成墓体的坟丘,基本呈一条直线东西排布。每座墓前原都有墓碑,今都不存碑身,只有碑座。杨学景很热情地指点给记者看上面的细雕花纹。他告诉记者,现在只有最大一座被指认为是唐兀二世的墓,其他的几座墓主还不知晓。其中一座也曾经被盗墓贼“惦记”过,在后面留下了一个探孔。他将自己饭店移到唐兀公碑附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护墓区文物。唐兀公碑自从重新竖立起来之后,虽然后来碑体安装了钢化玻璃保护,但是毕竟风雨无情,碑上文字已经开始风化,北面的文字已有些难以辨识。


Google
 
上一篇:中心阁
下一篇:谯楼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9]
 · 北京大观园 [3624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714.84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