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华民族 >>华夏民俗风情

傈僳族饮食文化
  发表日期:2018年9月13日  共浏览311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日常习俗
  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他们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用玉米煮粥时,先将干玉米用水浸泡后,再用木难舂去皮,捣成瓣状颗粒,制作时大都加一些四季豆、猪头或猪排,用柴火烧3、4个小时即可食用。
  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配以用漆油、核桃仁、辣椒、水豆豉和盐炒成的佐料,加上腊肉或其他野味,粥的味道更加鲜香。有的地区也用玉米瓣做成干饭或玉米面饭当做主食。荞麦多磨成粉用来做成荞粑。大部分傈僳族还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傈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河里的鱼等。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花红、梨、季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其中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傈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花期一过,即可取蜜加工食用。此外,傈僳族人还经常采集野岩蜂蜜食用。蜂蛹的食法多种多样,可蘸蜂蜜生食,也可用盐水煮食,还可油煎蜂蛹。   
  每年秋季,傈僳族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梁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傈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麻籽是植物果实,形色似绿豆,但比绿豆小,可作零食,入口后嗑去壳,食芯,有润肺的功效。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至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傈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节庆、祭祀、礼仪食俗
  傈僳族民间,过去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宗教祭、傈僳族礼活动密切相关。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的阔什节(年节)。过年节也为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登,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要分出一小碗喂狗,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
  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怒江地区的傈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沐浴期间,大家一同野餐,是傈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傈僳族还过收获节。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傈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杀猪宴客。在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请客时,不论猪肉、羊肉(或牛肉)都愿放入一锅煮。若是有贵宾至,还要煮乳猪招待,以两个月刚断奶的小猪为最好。待客要吃独品菜,就餐时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余可以带走。
  福贡地区的一些傈僳族,在遇有客人光临时,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盛入木碗加盐以待客。傈僳族待客饮酒最富民族特色,饮酒时两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使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称“同心酒”,至亲密友见面时常用这种喝法。

Google
 
上一篇:傈僳族民间游艺
下一篇:傈僳族建筑文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0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04]
 · 北京大观园 [3653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6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39.06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