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舞 纳西族的民间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四类。 (一) 歌舞 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十分精彩,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是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 “喂默达”的舞蹈形式有两种:一是半圆圈式。男女舞伴围成半圆,由一位歌手领唱,其余舞者依次以后者右手搭于前者左肩,跟随其后,左手自然下垂,按逆时针方向,踩着歌唱的节奏缓步行进。每至乐曲的最后一拍,众人躬腰、点头、踏步一次。第二种是双半圆式。男女分开,各成半圈,男队手式同前,女队手牵手,按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女各有一领唱、领舞者,两队相互对歌不断变换图形,或成圆圈,或走‘龙吐水”,或作“绕麻花”等。 “阿哩丽”是一首新编歌舞曲,是建国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的政工于部,为有效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在原纳西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曲调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舞步轻松活泼,易唱易跳,男女老少都很喜欢。表演时,由一歌手领唱,众人相和,舞者手牵手围成圆圈,按逆时针方向行进,依一定规律甩手踢脚,气氛欢快热烈。歌词均为五字一句,特点是先唱后三字,再从头唱整句,这也是纳西民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丽江,每逢年节喜庆之时,随处可听到“阿哩丽”的欢歌,可见到跳“阿哩丽”的人群。著名的纳西族民间歌手有和锡典、李秀香、杨积礼、杨德华、和耀淑、和玉炳等。 (二) 乐舞 乐舞即用乐器伴奏而无歌唱的舞蹈,主要有“打跳”和《白沙细乐》中的古乐舞两种形式。“打跳”古称踏歌,俗称打腊利。常用的伴奏乐器有塞萧(直笛)、横笛、葫芦笙。“打跳”动作有三打脚、合脚跳、甩手跳、三步三摇晃等。《白沙细乐》中,有三个乐章是乐舞,即《坎磋》、《跺磋》、《跺麻磋》,此类舞蹈全部用于丧礼,边奏边舞或交替进行。 (三) 表演性舞蹈 麒麟舞,纳西语叫麒麟蹉,源于中原道教艺术,明、清时传入丽江,经历代纳西艺人加工、发展、再创造而成为纳西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以舞蹈为主,融乐、舞、戏、画、编于一身,是纳西族人民十分喜爱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每年重大节庆都有表演。整套组舞分《寿星拜祝》《彩云.南现》《花马报春》《鹿鹤同春》《麟凤呈祥》《牦牛现(献)瑞》等多个场次。有的地方还表演《狮子滚绣球入双猴挂印尼龙戏夜明珠》等场。 勒巴磋,意为勒巴舞或跳勒巴。是一种带有宗教祭祀色彩的大型风俗性歌舞,共12套40多种跳法,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丽江塔城一带广为流传。 库蹉、噜蹉,意为跳年或祝岁舞。“噜蹉”意为跳龙,在丽江鲁甸一带流传。其风格与勒巴舞极为相似。 (四) 宗教舞蹈 东巴舞,纳西族东巴教东巴在举行迎神、驱鬼、祭祀、婚礼、超度等仪式时所跳的舞蹈。东巴舞有300多种跳法,东巴经有著名的舞蹈教程《磋姆》专书。 (五) 其他舞蹈 建国以后,新创作改编的纳西族舞蹈有:《牧羊歌》、吟诵舞蹈《要想娶阿妹,需哥一句话》、东巴舞蹈《火与刀》、民间歌舞组合《纳西歌舞乐》、大型集体舞《嘎蹬》《东巴铃、刀、鼓舞》、舞剧《东埃术埃》(《黑白之战》)等。
绘画 “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绘画形式,东巴画有竹笔画、木牌画、卷轴画三种基本形式,其中长卷画《神路图》别具一格。如今,东巴画主要以壁画形式保存于各大寺庙中,大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是揉合汉、藏、纳西族绘画风格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清代画家王源、王锡桐父子,是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纳西族画家。王氏父子是大研镇人,精画水墨白菜,并称为“白菜王”。清末民国年间,又有张文湛、王履清、赵槐卿、黄穆候、杨绍基等。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周霖在组织“雪山画社”,会员有20余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和万松、桑文浩、周霖、姚果菁、舒自觉等。周霖一生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在众多的作品中,《芍药》被收人《当代中国画选》,《活水长流》收藏进中国美术馆,名作《金沙水拍云崖暖》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建国后,年轻一代纳西族画家有张春和、杨礼吉、杨国相、周孚义、许正强、兰碧英、张之仪、赵钟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