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当地玩乐 >>福建省 >>福州市

春游覆釜山
  发表日期:2018年8月1日  共浏览416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家居江南水乡连江县城,平日,一启窗,一开门,便清晰地看到覆釜山巍峨的丰姿。覆釜山海拔509.8米,“有峰十六,岩七十二,溪九曲”,尤其石亭、白云、紫竹特色有加。覆釜山入选《中国名山》,受之无愧。
暮春一早,几位文友相约,迎着凉习习的晨风,撩拨羞答答的薄雾,开始了游覆釜山活动。
我们一行六人,八点开始起程,可山上晨练的人已经下山来了,古稀的、花甲的、青壮的、少小的,上上下下,来往穿梭。眼前那山、那水、那雾、那树、那草,都融于浓浓的春色中!三十年前,真正宽心出游的人,寥寥无几。山路上多是砍柴的樵夫、放牛的牧童。“覆釜归樵”因而成了敖江十二景之一,而今一队队上山、下山的游人,如彩练般流动,“归樵”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世纪康乐图”,登山健身,蔚然成风。
“燕来三月三”。一群紫燕从头前掠过,撒下串串鸟声。山那边的雄鸡,咯咯呼应,飞了起来,亮着彩装,又潜入草丛。我们很快走进了林间路,那斑驳的阳光,犹如一把碎金,散作一地,闪出星星点点的光。林子好大一片,那一棵棵轩昂的相思树,分列机耕道两旁,高大躯干,斜枝逸出,繁叶黄花,交相掩映。大家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美美地享受大自然赐于的温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福荫,充满了景仰与感德之情。
转了一弯又一弯,走了一坡又一坡,眼前一片山垄田,虽然还不见青青秧苗,但是,退耕还林还果,配套的水沟泽地,时而传来蛙声,春的气息已经很浓了。山窝分出一条米把宽的石板路,直往山脊上延伸。山道上,闪出一座又一座石亭子。据说,当年一位连江台眷,想念台湾亲人,在覆釜山路建了十多座同样的石亭,供游人避雨歇脚。却因此惨遭政治嫌疑,倍受熬煎。三中全会后,她那莫须有的罪名才得以昭雪。
我们走进亭子,极目望远,感慨系之。修路建亭,把绵延万里的思念,化作一片白云,伴着和风,寄托团圆。这些亭子啊,无不浸透着思亲的激越情愫。如今石亭外,古道边,生态林木,点点行行,树苗抖动着枝丫,绽出娇小的嫩芽。
亭边果园,枇杷树扮演主角,橄榄、龙眼、杨梅、桃、柿等充当配角,它们共同演奏着春天播种和收获交响乐。树上的枇杷果,在阳光雨露的沐浴下,成熟了,黄橙橙、亮丽丽,胜似颗颗玛瑙珍珠,甜滋滋的样子吊人胃口。这时,果园中传出热情的招呼声:“三月枇杷出好世,新潮尝果最风光!”循声望去,三五个村姑出没果园,提着红色的塑料桶,正忙于采果。游客中几个小孩,抵不住诱惑,象脱缰的野马,活蹦乱跳,猛往果园中钻,虎吞狼咽,开心地尝起又鲜又甜的果子,把他们随行的父母都逗乐了。山野一时传出欢乐的笑声。
前面山径陡峭,视线开阔。随后又走了一段平缓路,就到了弥陀寺。寺内主体建筑三座三进。每座大厅两侧,各有一排护房,长条石砌基,钢筋水泥结构,高墙外贴磁砖,装潢讲究。梁、柱、窗、壁、槛,绘画、石雕、木雕,精美雅致。大厅中供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像,释开妙法师捧着经书,默默地诵读。寺外花木扶疏,山风吹来,婀娜婆娑。“山丹丹开放红艳艳”,是谁大声吟咏,其实,“山碧花欲燃”,那些红、白、黄、蓝、紫各色山花,弥漫着春的热闹,早已在游人心中涌动。
近年,覆釜山的春意越来越浓郁了。过去,弥陀寺院前沟谷,听得见水声,观不到水。最近修了一座小桥,桥的上方垒起了一座小水库,清水盈盈。当然水源还是来自山涧,叮声响依然不绝于耳,只是声音浓重多了,没有先前那样放任自流,当着春的面子,绿水显得越来越澄碧天真了。
“岛屿微茫云外见,岚烟变化槛中移。清巢古木依山静,人踏危藤出寺迟。”清邑人陈启晖的诗,生动地写照了覆釜山白云的神奇。白云寺,原名鼎石寺,始建于唐代大中年间,因白云而成名。站在白云寺前,只见几缕白云,象乳白色的纱帐一样,被晨风轻轻吹拂,从对面的斗牛峰飘过,到了赵朴初题匾的莲峰寺前停了会儿,又折转白云寺旁边绿茵茵的樟树梢,低回盘旋,悄悄地,润润地,轻轻地吻着我们面容、手脚、眉宇,让人从心底升起清清爽爽的感觉。过了片刻,可能是东海涨潮的原因,山风顿时大作,白云悠悠地扬长而去,露出风和日丽的蓝天,令人神往。
覆釜山风景自然天成,鬼斧神工,覆釜山的名胜却是先辈们用勤劳和智慧,一块石、一根木、一片瓦编织成的梦,那弥陀、忉利、白云、莲峰、青峰等寺院,像一簇簇鲜艳的山花,点缀着山头。这些禅寺,有的在日本沦陷连江时,曾被侵略者抢掠一空,有的还被放火焚烧。当时,有一位尼师为了保护寺院,与强盗一拼到死。后来人们纪念她,建了一座“大悲楼”。文革期间,大悲楼成了魁岐大队的茶厂。八十年代,我在敖江公社工作,正赶上拨乱反正年代,凭着一颗责任心,曾协助有关部门,为大悲楼产权归属、山场林地划拨等事宜,尽了绵薄之力。回想往事,犹聊自慰。那时,有意识地,年年都在大悲楼安排一两次会议,“览史而思可稽可鉴,开钟以顾当奋当兴”!
最近大悲楼正在整修。旁边“猕猴抱仙桃”景点,下沿一棵老桂树,正吐露新绿,上边一株古蜜柚,冠荫山道,花香四溢。我们走进隔壁的紫竹林禅寺,尼师十分好客,端出热水、放入毛巾、摆出瓜子、切了橙柑,还泡了本土采制的清明茶。我们一边品茗,一边谈论景区生态环境话题。此时,茶香和着桂香、柚香,勾起了文友为新开发的山洞命名的雅兴,又飘逸几许浓浓的翰墨清芳来。
紫竹林禅寺后坡是紫竹海洋,紫竹的天堂!这儿是观赏成片紫竹风韵的最佳地段,一根根紫竹,凭藉足下红土地,密密麻麻地连片生长着,一眼望去,犹如翠绿的地毯,又似九弯十八曲碧波,真让人目不暇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蓬蓬勃勃春笋,在春的召唤下,从坡地、岩旁、涧侧、山道边,见缝插针,执著地冒尖、挺拔。我们从它们身旁轻轻走过,不经意间,拂落了竹箨露珠,果然应验了一番杜甫“紫气东来,瑶池西望,翩翩青鸟庭前降”之意境。
时近中午,山脚下南湖太极观的朋友,来电催我们下山进午餐。我们只好匆匆前往忉利寺,游览弥勒石、牡丹峰、双龟石诸胜。回望山坳,一块块黛青色的裸岩,或直立、或平躺、或倒卧、或侧身、或贴坡、或悬空、或重叠,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人可攀、可坐、可卧、可挥笔题刻、可摄影留念,增添了覆釜山旖旎神奇的春韵。
一会儿,到了忉利寺。这是美国福建公所副主席阮国强先生募建,寺院傍山而峙,很有特色。四周廊,里外方柱,皆为石构,镌刻楹联,真草篆隶俱全。重檐翘角,琉璃瓦盖,雄伟壮观。正厅一尊释迦牟尼铜像,身高4.05米、肩宽2.9米,重达3吨,为闽省诸寺之冠,1993年4月,历时“七七四十九天”,从山脚好不容易运抵寺院大厅。寺院东侧拜经岩,岩如倒釜能避雨、遮日、挡风。历代法师皆居于此就寝、拜佛。而今,旧地重游,缅怀释悟真法师,当初刻苦募缘建寺精神,顿生敬仰之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点点净土,人去佛在。这座石基、石柱、石梁、石墙、石结构的殿宇,伴着明月清风,伴着信男善女,伴着经语道号,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连江县志》载:“不到斗牛峰,不见覆釜面,登上覆釜峰,群峰皆足底。”极目远眺,东海浩瀚,我仿佛看到马祖岛、阿里山、日月潭,我多么希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骨肉团圆……那时与亲人重游此地,该增添多少诗情画意!
(阮道明)

Google
 
上一篇:深山名宅探花府
下一篇:连江摩崖碑刻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4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70]
 · 北京大观园 [3640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2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25.00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