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东桥头集与巢湖接壤附近有一座山,此山个头不高,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合肥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双山,日军从巢湖进攻合肥地区时第一场战斗就是在这里打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山上留下的遗迹中,感受到战火硝烟的弥漫。
1 一场惨烈的保卫战
桥头集,淮南铁路穿镇而过。双山便坐落在不远处,站在半山腰,能清晰地看到山下的铁道线。在日军进攻合肥前夕,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阻击战:桥头集双山保卫战,尽管战斗规模不大,但却是日军从巢湖进攻合肥地区时第一场战斗。
据《肥东县志》记载,1938年农历四月十二,千余名日军从巢湖向合肥方向进发,准备攻占合肥。当时合肥的国民党守军与当地地下党联合,决定主动出击,在日军的必经之路桥头集镇双山上挖战壕埋伏。战斗于农历四月十二那天打响。守卫双山的是国民党军的一个连和共产党领导的地下组织“红枪会”,加起来不过一百人。虽然敌众我寡,守军凭借着地形优势,在双山上整整坚持了一天一夜,给予日军大量杀伤。战至最后,日军绕道从后路进入防线,守军弹尽粮绝,还与进犯的日本鬼子进行肉搏战,结果全部壮烈牺牲。
在当地人杜绍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双山,因为过度开采的原因,山体到处是岩石裸露,道路也全部被碎石所覆盖,好在如今开采已被叫停,山上的遗迹并没有因此受到“打扰”!在山上一处不起眼的土堆前面,杜绍增兴奋地告诉记者,当年的战壕就在这里。顺着杜绍增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灌木丛中有一条边缘平整的长方形小坑,而小坑的底部与地面的高度只有二十多厘米,周围长满了荒草、灌木,一般人即使从旁边走过,都不会有所觉察。“我小时候,这些战壕非常深,跳下去都能齐腰,有时还能在战壕里捡到子弹壳。后来由于雨水冲刷,泥土慢慢把战壕给埋掉了,现在仅存这一小部分了。”杜绍增介绍说。
2 白骨塔下肃然起敬
在双山的半山腰位置,竖立着一座纪念塔,或许是时间久远的原因,纪念塔周围被各种灌木所包围,不由当地人带领,很容易便会错过。顺着台阶走到塔前,只见塔身呈六角形,塔基直径2米,高6米,七层飞檐看起来气势壮观。在塔前还放有一个小香炉,每到清明,当地百姓还会自发前来烧香,以此悼念那些仙逝的英灵。
在塔的左侧,刻有一块石碑,“双山抗日英烈纪念塔”的字样异常醒目,碑上详细记录了这座塔的由来。当年,守备双山的中国军队仅仅一个连的兵力,但凭借着地形的优势,日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最终,日军凭借着高密度的侦查和高精度的军用地图,从一条当地人都无法知晓的山间小路,绕到了中国军队阵地背后,遭到前后夹击的中国军队与日军在山上的战壕里拼起了刺刀。最终,守军全部阵亡,鬼子占领了桥头集。
据碑中记载,战后第二天,当地未“跑反”的百姓携铁锹上山,就地掩埋了爱国战士遗体。抗战胜利后,山僧谢子山与乡里的有识之士,登山逐一寻坟掘墓,将尸骸聚敛在一起并在上方筑一石塔,即以白骨命名曰:“白骨塔。”
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几经风雨侵蚀,倒塌成乱石一堆,逐渐被遗忘。到了2000年后,在当地人的募捐集资下,原址得以重新修建,由于原名不雅,白骨塔又被更名为“双山抗日英雄纪念塔”。只见,在石碑下方还刻有一首诗:“双山苍苍,桥水泱泱;抗日英雄,国史之光”,以此寄托人们对英烈的哀思。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段历史,这应该令人深思,勿忘国耻,只有敬畏历史,才能振兴中华。”杜绍增感慨道。
3 双山寺里香烛袅袅
穿过白骨塔继续往上走,没多远便能看到一处寺庙,这就是双山寺。据当地人介绍说,这座寺庙原名万寿寺,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寺。
走进双山寺,忽闻一股幽香随风而来,沁人心脾。寺院里梵音悠悠,香烛袅袅,花草繁茂,满眼碧翠,令人心旷神怡。双山寺的规模并不宏大,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堂等一应俱全,且各种雕像非常精致。据寺庙内的居士介绍说,双山寺原本是当地的一座大寺,占地有1500亩,各种殿堂和佛堂30多间,常年香火旺盛。“然而,双山寺历经风雨沧桑,曾遭受过江湖土匪的洗劫,以及日军入侵的重创,寺庙也被烧得七零八落,后遭到废弃。”
上世纪90年代,寺庙的房屋被当地矿场改造为炸药库,用来存放炸山的火药。如今记者看到,一间炮弹库至今保留了下来,被用来存放东西。“1996年,民间的佛堂居士和许多有识之士一同,重新复苏了这座寺庙,并对殿堂进行了修缮和扩建,才有了今天这番新的容貌。”居士介绍说。
桥头集一带香火一直很旺,龙泉山上的龙泉寺每年烧香之人络绎不绝,据了解,逢初一至十五,来双山寺上香的人较多,平时香客不多时,多为闭门清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