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四川省 >>四川省工艺品

桑园画像砖与桑蚕蜀锦
  发表日期:2009年6月4日  共浏览407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四川汉代画像砖中,有一类“桑园”题材,再现了当时妇女的劳作场面:枝繁叶茂的桑树旁,手持长杆的女子正在采摘桑叶。

  汉代蜀锦已名满天下,在桑间林下忙碌的蜀中养蚕女,是构成这繁华不可缺乏的重要部分。

  桑树间的窈窕倩影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首汉诗《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位叫罗敷的年轻女子挎着竹篮在城南外的桑林里采摘桑叶的情景。无独有偶,在四川汉代画像砖中,也有以女子在桑林里采桑为题材的画像砖:

  这种“桑园”画像砖上的大部分画面是枝繁叶茂的桑树,看上去葱茏一片。画面的一角有一座茅舍,可能是守园人的住处,园内有一女子手持长杆正在采摘桑叶。整个画面生动、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像是一幅写意国画,为我们形象地勾勒出村女穿梭于桑林田园间的窈窕倩影,再现了当时妇女在桑园劳作、忙碌的场面。

  提到桑树,人们都知道桑叶是养蚕的饲料,蚕吐出的丝又是织锦的原料。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并利用蚕丝织锦的国家,传说最早发明育蚕技术的就是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女嫘祖。

  据记载,嫘祖的儿子昌意后来娶妻蜀山氏女,并定居古蜀境内当时名为若水的地方。而蜀山氏便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蜀族,嫘祖完全可能把养蚕技术传给她的儿子和媳妇,蜀人也可能因此学会了养蚕。也有人认为蜀的得名就与蚕直接有关,根据是《说文》中有:“蜀,葵中虫也,从虫,两目像蜀头,中像其身蜎蜎。”《尔雅·释文》中则引作:“桑中虫也”,因此认为“葵”应为“桑”字之讹。同时,《诗经·豳风·东山篇》则有“蜎蜎者蠋,蒸在桑野。”由此看来,蠋也许就是一种野蚕。此外甲骨文中的蜀字,就像蚕吐丝的形状。而继蜀山氏之后的蜀王名为蚕丛,也是一个佐证。这样,即使是从稍后的蚕丛时代算起,古蜀种桑养蚕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了。

  家家树桑户户养蚕

  远古时期,蜀地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蚕的神奇传说,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蚕女”的故事。据《蜀中广记》引《仙传拾遗》所载:远古高辛氏时期,那时蜀地还没有首领,人们都聚族而居,也无人统率部族,因此时常发生相互侵占土地和打架斗殴的事件。在广汉这个地方有一个人被附近的人掠去已有年余,只有他养的马还在。他的女儿思念她的父亲,就对这匹马说:“要是我的父亲能够归来,我就嫁给你。”于是马就想方设法把她的父亲救了回来。但她的父亲却不准备实践她的诺言,马终日流泪嘶鸣,不吃食物。蚕女的父亲便把马杀了,并把马的皮晾在厨房里。蚕女路过的时候,马皮突然把她卷起,飞驰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人们在桑树上见到了马皮,而蚕女已化为一蚕,正在吐丝成茧。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蚕女,便给她塑了许多塑像,并“以祈蚕事”,希望蚕女保佑桑树茂密繁盛、蚕儿多多吐丝结茧。

  据《四川通志》记载:在古蜀之地,还盛行一种“蚕市”。“每当二月望,相聚蚕器于此”,进行与种桑养蚕有关的物资流通与技术交流。

  秦汉时代,蜀是我国栽植桑树和生产蚕丝的主要地区。在《华阳国志·蜀志》中,桑也被列为诸种经济作物之首。当时不仅有原生的高大“树桑”,人们还通过人工培育的方法,发明了一种树矮叶大的“地桑”。那时的农家几乎家家树桑,户户养蚕。其中尤以岷江、沱江、涪江三江中游以及成都平原为盛。在沿江两岸,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地,随处可见漫山遍野的桑林、圈围起来的桑园、房前屋后的桑丛以及采桑养蚕的村妇村姑们。就如当时文人墨客所描绘的那样:“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就连后来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称自家“有桑八百林”,足以养家糊口,过上相当不错的日子了。

  桑树的普遍栽植和养蚕业的兴旺,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在汉代以前,蜀地的丝织业就已经很发达了。秦侵吞蜀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得其布帛金银”作为军费。而所谓的“布帛”,布是指当时也很有名的“蜀布”,帛就是指的丝织品,而且很可能就是如黄金般昂贵的蜀锦。张仪、张若修建成都时还在夷里桥南岸专门设立锦官城,管理集中在此地的织锦生产。传说当织工们把织好的锦拿到流江(现在的南河)中洗濯后,其色泽更加鲜艳夺目。从此以后,流江就有了一个新的响亮名字“锦江”,而织锦工们住的地方也被称之为“锦里”,成都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号“锦官城”了。

  汉代蜀锦驰名天下

  汉代,由于政府的重视,蜀锦的生产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当时,有相当数量的家庭中都置有纺机,从事着蜀锦和其它丝织品的生产加工。著名文学家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赞叹当时蜀人织锦的盛况时这样写到:“圜阓(指街市)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好一幅织锦的热闹场面!

  蜀锦以质地优良,色泽艳丽,构图精美而著称于世。东汉末已同临淄、襄邑的产品并驾齐驱,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蜀锦不仅受到王公贵族们的青睐,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商人。随着南、北“丝绸之路”的开通,开始远销中亚、西亚以及南亚各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叹。织锦业的兴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国时代,诸葛亮曾说“今民贫国穷,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说明三国时期,蜀锦已成为蜀汉政权不可缺少的财政收入和重要的经济支柱。

  织锦业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树桑养蚕等上游农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和整个农村经济的繁荣,汉代四川地区经济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中形成的,而“桑园”画像砖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


Google
 
上一篇:成都漆器
下一篇:剑阁手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4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4]
 · 北京大观园 [36246]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1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82.8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