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西北地区 >>兰州 >>兰州旅游攻略

在兰州体验最具特色的中国年
  发表日期:2014年12月22日  共浏览881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兰州,不用抬头就能看到山;在兰州,不用低头也能看到河。在这座山河为城的城市里,山就像一个铁桶,而河就像是铁桶上的一个透气孔。正因为这种原因,这座位于祖国几何中心的城市,千百年来执著地守望着西部文化,进而具备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因为这个,在许多城市年俗悄然淡去、人们大呼过年无聊时,兰州的年俗仍然保持着浓浓的传统文化味儿。

  腊八节,兰州的年开始了

  兰州的年实际上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作“腊八节”,兰州人都要吃“腊八饭”。

  腊八节的前一天下午,郊区一些村子里的热心人会挨家挨户收集煤块、煤砖、柴草,村民们也都量力而行,或多或少拿出一些柴和煤。晚上,人们把风箱、小炼铁炉以及一整套的炼铁补锅的家什都预备齐全,烧旺炭火后,把生铁和铜熔化在炼铁的小炉子中。过一会儿,用长长的火钳夹着一个小勺子,舀出一点点熔化的铁水,放在木板上的一个小坑里,迅速向空中抛洒,光芒四射,极为壮观。人们把这火叫作“腊八火”,这是一个伴随着腊八节而诞生的民俗,除了兰州之外,在甘肃的许多地方都流行。

  关于腊八火还有一个凄婉的故事。传说月宫里的嫦娥以前是西北一个姓许的姑娘,父母将她嫁给了村里一个有钱人家,但她不愿相从,而父母之命又不可违背。人们看到姑娘每天都背着背篓进山,然后将从山上捡来的柴禾堆起来,时间久了,她从山里捡来的柴禾都快堆积成山了。人们问她:“你为什么要捡这么多的柴呢?”她不回答,只是一如既往地进山捡柴,然后回来堆积。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姑娘捡来的那堆柴着火了,正当人们在火堆旁叹息她辛苦了那么久捡的柴着火了时,只见她从越烧越高的火苗里腾空而去。此后,人们从月亮里看到了她的影子。为了纪念这个姑娘,腊八火这一风俗流传了下来。因此,今天的一些老兰州人常自豪地说:“你看见月亮里的嫦娥了吗?那姑娘是我们兰州的。”

  腊八节那天人们要吃腊八饭,这是一种用五谷杂粮做成的类似于粥的食品,里面小麦、豆子、玉米、土豆等应有尽有,饱含着人们对来年各类庄稼丰收的期盼。同时,家家户户还在院子或屋顶上放一些腊八饭,给天上飞的鸟儿吃,意思是让天上的鸟儿在这天吃饱了,来年少吃自家田里的庄稼。奇怪的是,这顿饭人们吃得非常早。听上了年纪的老兰州人说,五谷杂粮是人的命根子,谁早吃谁有福气。

  兰州人因为腊八节的来临显得非常兴奋。老婆得给老公买几条好烟、几瓶好酒,远行的儿子开始在异地想爹妈、想家,儿媳得给公婆和娘家爹妈准备过年的衣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得给晚辈准备压岁钱。这种年货之外的年货准备工作就在腊月初八和腊月二十三之间悄然进行。购物的女人找到了她们的快乐,还在上班但分明已经松懈下来的男人开始盼着单位能多发一些年金,在年关之间好好喝一场。

  腊八,腊八,年就要来了,其实年已经来了!

在兰州体验最具特色的中国年(组图)

  乡情,飘在兰州浓浓的年味里

  有句话说,兰州逢事必吃,逢吃必喝,逢喝必大,更何况年关呢。并不富裕的兰州人是很会享受“光阴”的,快过年了,得大包小包往家里抱,得大吃大喝。

  有人说,在兰州文化里,有一个关键词:光阴。它的基本含义是时光,但在兰州本地方言里,它确凿地被定义为金钱。过了“腊八”这一天,兰州人除了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搬东西之外,便开始享受“光阴”了。这时,兰州街上醉酒的人也多了,饭馆、酒店里的生意空前热闹,人声鼎沸,一阵阵猜拳行令声如西北风刮过兰州的上空。兰州人常以自己能喝而牛气冲天,你若是外地人,他们会自豪地对你宣称:“在我们兰州,一年能喝倒好几个牌子的酒呢!”酒使兰州男人更像男人,他们在酒桌上是那样豪迈,仿佛不“放翻”或者不“摆平”你,他们就不是男人。同时,酒不但使兰州人保持着西北人的豪爽,也体现出不排外的包容性,显得非常友善。

  兰州人除了喜欢大碗大碗喝酒外,还喜欢大块大块吃肉!都说酒肉不分家,喝酒吃肉,使兰州人显得更加质朴与豪爽。

  因为吃,外地人对兰州人或多或少有些误解,事实上,这些年兰州在文明进步中日新月异。

  年关之时,兰州人在大碗大碗喝酒、大块大块吃肉之余,并没有忘记本土的小吃。吃完了肉,喝足了酒,兰州人一定要吃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面。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小吃,但没有一样小吃像兰州牛肉面那样有名而且便宜。不管是兰州人还是吃过兰州牛肉面的外地人,都这样评价兰州牛肉面:“牛大碗,大碗牛,红绿黄白颜色秀,宽薄细厚品种多,酸辣鲜香真可口。”一个只有几元钱的小吃能有如此大的名气,真可谓是小吃帝国里的平民皇帝了,难怪人们对牛肉面如此喜欢!

  兰州的吃文化极其发达,就像一些外地游客说的,兰州日常生活的华彩乐章多半显现在酒桌上。这一点在年关里显得极为突出。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兰州市民的收入并不高,但相互一见面都要互问对方:“吃了没有?”兰州人都这么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张嘴嘛!”

  过年,兰州各种各样的小吃都异常火爆。面食方面除了凉面之外还有卤面、干拌、面片和炒面、酿皮等;其次,还有灰豆、甜醅、浆水和酸菜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浆水,就是用芹菜等蔬菜作原料,在沸水里烫过后,加酵母发酵而成,其中芹菜浆水为上品。浆水呈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饮用时加少许白糖,酸甜可口,一可消暑,二可解酒。如果把浆水用辣椒和葱油炝过,再加进拉面或手工面条,就成了一碗地道的浆水面。这些小吃虽没有牛肉面那样有名气,但却像兰州人和兰州这座城市一样叫人难忘。

  一个“吃”字,不知道让兰州的年包含了多少乡情!

在兰州体验最具特色的中国年(组图)

  兰州,因年的到来而色彩纷呈

  过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渐浓。人们把这天叫小年,一些耐不住性子的小孩子已经把父母给他们买的新衣裳穿了出来。 这天,兰州人都要送“灶爷”。灶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充当着一家之主的角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灶神”。民以食为天,据说他是上天派来专管人间烟火的。在兰州这样一个农业文化发达的地方,人们当然要对他刮目相看了。这天晚上,人们要为一年四季都呆在人间的“神”准备一些干粮,俗称“灶干食”,并且给他上香磕头,要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然后将张贴在家里的灶神像烧了,再把给灶神上天途中准备的干粮分给家里的孩子吃,说是小孩子吃了健康、长得快。在一些老兰州人家,至今仍保持着这千年不变的习俗。送走了灶神,家里没“神”监管或者是监督了,人们开始大扫除,甚至在家里搞一些小小的装饰,让新年有个新气象。

  过了这一天,兰州人由零七八碎地办年货开始变为大规模地购置年关所需物品。

  兰州人购置年货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商业圈:如西站以外来打工者为主,东部市场以工薪阶层和郊区人为主,最繁华的西关十字则是有钱人的天下。而居住在西固区的市民,则在本区购置,一般很少进城,一方面是进城的路有些远,另一方面是兰州老人都说先有西固城后有兰州城。在有了自己的“城”之后,他们或多或少有些看不上兰州市区这座城的意思。但在这个约定俗成的所谓商业圈之外,有一样东西是不能变的,那就是购置香裱纸张你得去隍庙。 步入兰州隍庙,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云集着甘肃一些弘扬本地文化的艺术家,而且还形成了一个以文化交流为主要目的,经营古玩和工艺美术品的市场。年关了,写对联、卖兰州传统工艺品的人更是云集在这里,使隍庙内热闹非凡。也有不少商贩趁过年之机,拿着冥票和纸做的衣服来卖,大多数兰州人都要买一些回家去——过年了,生者不忘死者,这也许是兰州人骨子里的一种美德吧!

  兰州人有一种泥土情结。这种情结,使兰州这块狭小的盆地里的农业文化极为发达,使兰州城有了“瓜果城”之美称。正因为如此,兰州人在办年货的时候总要买很多的水果回家。兰州农耕文化比较发达的原因,除了兰州人的 泥土情结之外,还要归功于黄河岸边的水车。如果你能来兰州,看看这里的老水车和新建成的水车博览园,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年啊,其实是由农耕文化派生而来的!农耕文化如此发达的兰州,年味儿能不浓吗?

在兰州体验最具特色的中国年(组图)

  过年,兰州的太平鼓声最响亮

  “打醋坛”和“守岁”是兰州除夕夜的两大主题。

  除夕之夜,在外地上学、工作的兰州人都回到了家里,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快快乐乐,好不热闹。按照当地的风俗,大家都要“守夜”。郊区一些人家在院子里还要生一盆火,他们把烧火的盆子叫“聚宝盆”,说是盆里的火越旺越好,预示着家中人丁兴旺、财源旺盛。

  接下来便是打醋坛、接财神了。各家在火炉里烧上一块石头,将烧红的石头投入一只装满了醋的盆子里,端着醋盆在家中所有的房子里转上一圈,之后把醋与石头一起倒在室外的院子里。此时,所有的屋子甚至院子里就充满了醋味。老人们还要不停地祷告“醋坛过,百病过”。一些不怎么懂事的后生说打醋坛是一种迷信行为,其实这里面有一定的科学性——感冒了的人若长时间闻醋味,可能会不治而愈的。

  打完了醋坛,一家人接“神”过年。随后,将早就备好的猪耳朵、猪蹄子以及别的美味端上来,一家人开始吃年饭。老兰州人除夕夜里必须或多或少吃些猪耳朵,没有猪耳朵的也要吃上些红枣煮的鸡蛋。人们把猪耳朵和猪蹄子叫作“鬼”,认为吃了这两样东西一年中就会精力充沛,百病不生,尤其小孩会因此而不在夜里害怕……

  大年初一,人们开始相互拜年,见面互道平安,祝愿来年幸福,一些晚辈还要去长辈家里磕头拜年。

   在兰州过年,最吸引人的是社火队丰富多彩的表演,尤其震撼人的是太平鼓声。

  初三之后,兰州的社火便陆续进城了。

  兰州社火队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跷队。他们穿戏装,持刀枪,扮成戏剧人物,脚踩4尺多高的木跷,伴着锣鼓点边走边舞。铁芯子也是别出心裁,以巧取胜。他们把眉清目秀、体态轻盈的小孩装扮成戏剧角色,组成一折折戏文。绑在铁芯子高处的孩童随着载运的车辆缓慢前行。还有跑旱船、独轮车、竹马子、大头罗汉戏柳翠等。

  舞狮子和舞龙是兰州社火不可缺少的节目。看舞狮子主要是看武士用绣球逗引狮子时的几路干净利落的拳脚功夫,生活于边地的兰州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尚武情结,看着狮子跳来蹦去,心里不知有多乐。舞龙就更不用说了,人们都知道伏羲与女娲的传说,而这两个传说人物的老家都在甘肃。兰州人也因此以龙乡人自居,而兰州社火中的龙也仿佛在暗地里叫劲,有的甚至长达1公里,蔚为大观。

  在兰州社火表演中,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太平鼓了。

  数百年来,每逢春节,特别是元宵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能看到太平鼓队威武的雄姿,听到太平鼓深沉的鼓声。这鼓声让人在欣赏之余回味无穷——奔腾的黄河冲破泥土与沙石的隔阻,自青藏高原呼啸而下,流过兰州,似乎有些疲惫了,河面无波无浪,宽阔平稳,看上去仿佛是一条铜铸的路。有几人能听到河水拍打河床发出的那种让人欢愉和振奋的声音?又有几人能把这种声音与鼓声联系在一起?大地如鼓,人生如河。只有在兰州这样的地方才能将鼓声打得如此响亮。

  在兰州的年里,这样的鼓声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之后。在这段时间里,兰州人在鼓声里听秦腔、喝盖碗茶、唱兰州太平歌,自由自在地享受着生活。兰州的年因此而更加美丽。


Google
 
上一篇:甘肃旅游注意事项
下一篇:兰州市星级酒店一览表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1]
 · 北京大观园 [3639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1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07.8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