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文旅中国 >>文旅广西

良口古镇 走走侗人“风雨桥”
  发表日期:2014年9月15日  共浏览193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良口古镇
良口古镇

乘船的好处就是每个出门行脚办货的人都可以带上更多的东西回家,这点汽车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可以,司机收的钱必定不会少。更何况在三江县,多数侗族人是依水而居的。

老堡街上的店铺在下午班船减少的时候渐渐没了生意,陆续关门。码头上代为招募赴东北某林场伐木工的小饭馆还在阴雨天里坚持营业,我向店家打听镇上是否有住处或是还有没有船去良口。他头也不抬地摆弄着手机答道,没有住处,去良口的船倒是可以帮你找。心里有了底,转身出去在码头上站了许久,几个码头上工作的人知道我想乘船去良口,都过来搭讪,开出的价格好像被统一过,贵得有些离谱。只好回到小饭店里找中年男人,他冷笑下打了几个电话后要我等在那里。

风越来越大,一个穿着发黄绿军褂子的干瘦老头儿引着我走入通向码头的深巷中。水边,他掀开一块油布,下面露出的是一条我觉得一脚就能蹬碎的小舟。老头儿指着那船说,请上船。我有些迟疑,他憨笑着安慰我,放心吧,我是这江里的人,有我在,船和水都吃不掉你。

船后的小马达突突响起来,巴掌大的小船载着我驶向宽阔的两江河口。因为风大,小船在江中摇摆不定。我紧紧抱着相机包回头向他吼道,我会水,江水吃不掉我,可我的家当被它吃掉可不行,先回吧。老头儿还是憨憨地笑着说,吃不掉,吃不掉,过了这两江口就没风啦。小船跳着舞摆过宽阔的江口,转过一道山湾果然变得风平浪静。远处乌云间露出一道豁口,阳光直射而下。我的心情平静许多,仰头看远处那风景。老头儿很得意他刚刚的道理,兴致勃勃给我讲解起他自己发明的竹竿舵,竹竿往前推船向左行,竹竿往后拉船向右行。还示意我来掌舵,我接过竹竿不等玩上两下,小船熄火了。老头儿摸着脑袋说,没油啦。接着便从脚下的船舱中拿出矿泉水瓶装着的半瓶柴油灌进油箱。一边灌一边憨笑着说,输液,给它输液就有力气走路。

虽然我很质疑那半瓶子柴油能否带我再走40分钟到良口镇,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老头儿和我在岸边握手告别,拿着50元船费一溜烟跑去镇上买柴油。临走撇下一句话,欢迎下次光临。

良口镇在江的左岸,是个很大的侗族乡镇。因为没有通公路,往来于此的人们都是靠渡船和班船出入。听来过这里多次的朋友讲,古镇二三十年都没有太多变化。良口码头边沿江有十几棵大榕树,繁茂的枝杈遮天蔽日地将码头上的两条街道罩在它们庞大的身躯之下。顺着街道往上走,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小店铺。与经济发达的城镇不同,这里的店铺多是经营当地人必需的生活用品,从鸡鸭鱼肉到竹编、渔网、草帽、鸟笼和侗族人日常穿戴的民族服饰。良口镇很大,但能够提供住宿的只有镇上一家小旅店。

良口侗寨由数条老街串接在一起,房屋和吊脚楼像是一个肌体内成长出的枝杈相通相存。镇上的小广场与我见到的许多形象工程完全不同。它由老戏台、篮球场和吊脚楼组合而成。恰到好处地融进当地山水民居的风情当中,一点也不突兀。黄昏时,良口中学的学生和乡镇里的居民们汇聚到小广场上,形成了傍晚繁荣的小镇景观。每每走过广场或是停下来休息,总会被成群的小孩子团团围住,问这问那或是拉过去扔几下篮球。在镇上吃饭是件要紧事,镇上只有在码头上才有两家饭铺,但都不提供晚餐。镇内还有两家大些的饭馆,桌椅板凳厨师伙夫俱全,可偏偏不是为出门在外的人而设,只为镇上和四里八乡举办红白喜事时做坝坝筵席而服务。我饿着肚子和饭馆的人商量可不可以为我做一顿饭,当头的主人倒是热情,破天荒地在傍晚烧起大柴锅为我煮了三菜一汤。

良口最有意思的是这里的鸟市,每天都会有来自周围寨的瑶、苗、侗族人,把捉来的画眉鸟拿到这里卖,到处可以看到各式各样服装的男人,一手拿着烟袋锅子一手提着鸟笼子在街上转悠,或是三五成群蹲在街边观赏,讨价还价,那表情非常的投入和陶醉。

独峒 ——风雨桥

廊桥在广西的三江被称为风雨桥,是侗族村寨最著名的标志建筑,这种全木制作不用一个铁钉的木结构桥梁,是中国传统榫卯结构桥梁的集中体现。在广西三江最著名的是程阳的永济桥,它的规模、造桥工艺都是三江的风雨桥之最,已经被世人所熟知和称道。但在三江的侗族居住区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风雨桥散落乡间,不太为人所知道。十多年前一次到三江的独峒乡一带写生,在车上曾经恍然看到过路边的河流上不时有风雨桥从车窗旁飘过,由于是乘坐班车,不能随时下车,就这样与那些风雨桥擦肩而过。

这次前往独峒正好赶上旱年,去往独峒的盘山公路像蛇一样缠绕在黄绿色的山腰上。车子在山路上转来转去,用了近1个小时才爬到山顶,人早已被摇晃得昏昏沉沉。到达独峒已经是傍晚,春日的暖阳照着这个三省交汇处的广西偏远乡镇,黑灰色的瓦顶被罩上一层金黄色。独峒乡山坡上的牙寨鼓楼桥也被夕阳照耀着,阳光从木柱间透射而过。从鼓楼桥宽大通透的窗户望出去,山下炊烟袅袅的独峒和远山如一幅巨大的画作一般,村寨里得孩子们欢快地在鼓楼桥前鹅卵石铺成的空地上玩耍、欢笑。

已经有50岁的牙寨鼓楼桥建在独峒乡旁边的小山坡上,桥体历经风雨,至今保存良好。 这是一个没有建在河流上的风雨桥,这一点比较独特,桥边小卖部的杨姓侗族夫妻说:这座桥是区分下面寨子和牙寨的分界线。在我看来这座鼓楼桥看起来更像一个观景台,一个牙寨村的观景台,桥的宽阔的长廊窗户正对着山下的独峒,居高临下远山、山下的寨子尽收眼底,非常漂亮,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当时修建这座桥的人的良苦用心。

从独峒到巴团时又是大半天的路程。刚下车,就听到芦笙的声音,弥漫在吊脚楼组成的寨子里。真是感觉到了侗乡。寨子依山建在两条山脉间的峡谷里,峡谷里是清清的苗江河,河床很宽到处是山洪冲来的鹅卵石,平常流水只有4米多宽,河水常年不断,滋养着寨子里的侗人。

沿河往北走约100米就到了风雨桥,当地称巴团人畜分离桥。这座桥建于1910年,比程阳桥还要早10年。这座桥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是三江侗乡中唯一具有人畜分开走功能的风雨桥。人行的桥面较宽,高出牲畜行的桥面半米多。牲畜行的较窄,只有不到2米宽,两条道之间用木板隔开,这样使人行的桥面很干净,避免了牲畜粪便落在桥上。除了牛、羊等家畜通过之外,侗族村民挑着重物及有气味物体时,也自觉走下面的桥体,以减少对上面桥面的重压和破坏。

顺着桥栏西面各有一排的木板做成的连着桥体的木凳,便于行人小坐休息,桥的一面还有一处专门设计用来放小孩的区域。木柱和木栏杆围着,孩子在里面出不来,没有危险,大人可坐在旁边聊天,犹如现代城市里肯德基、麦当劳专门留出的儿童玩耍区一样。

旱季里桥下的苗江只剩下接近山溪一样很少的水在流淌,大面积的河滩已露出。河滩里的鹅卵石被河水打磨得圆滚滚,在日光得照射下散发着柔和得亮光。远去还有水车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把一桶桶水舀出来倒在顶端的竹筒里,再从竹筒流进河边的水田中,稻谷虽然已经收割,但田里养了不少的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坐在风雨桥上那磨得发亮的木凳子上,目光顺着桥上的巨大木柱一直延续到桥的尽头。这样美丽的桥在建造时竟然没有用一颗铁钉,在风雨洪水中经历了100多年。


Google
 
上一篇:参观广西幽静的杨美古镇
下一篇:“扬美古镇”是正名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8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32]
 · 北京大观园 [36263]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4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21.997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