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东北地区 >>哈尔滨市 >>哈尔滨美食

东北人的性格是“吃出”来的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1日  共浏览356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朴实中透析出灵气,粗犷中蕴蓄着精华”,这是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郑昌江老师对东北菜的一个整体描述。其实也是对东北人性格、心智的一种概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聚饮时往往带着一种野性”,这种食俗反映了哈尔滨人豪放、慷慨、仗义、开放的性格,这种性格的形成除了地理、气候、民族、文化等因素外,从“吃”的角度来看有以下三个因素对哈尔滨人的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食物的生产方式养成了哈尔滨人顽强进取的精神

    哈尔滨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上都是按着畜牧、狩猎、渔捞、采集、种植这样的顺序进行着食物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培育了哈尔滨人顽强的进取精神,这是区域饮食文化创造者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化特征。哈尔滨人与那种世代在一小块耕地上劳作生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园田小农相反,他们头顶万顷蓝天,脚踏千里荒原,或翻越崇山峻岭、驰骋草地荒原射猎;或者搏击风浪江河湖泊捕捞;或者随草畜牧牛羊成群;他们每天都要杀生,都要同挣扎奔窜的动物,甚至与凶残的野兽搏斗,流血和死亡是极其平常的事。寒冷和强体力劳动需要他们摄取大量肉食以获得能量,从而使自己比仅以粮蔬为食的居民高出近一个营养级。“狂涛巨浪无所惧,长风暴雪视等闲”铸就了哈尔滨人强悍的体魄和勇武的精神。同时,也养成了喜欢肉食,善于饮酒的饮食风尚。

    二、食物的丰富性成就了哈尔滨人慷慨大方的性格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古以来的饥荒司空见惯,尤其是人口集中的中部和东部,长久以来就为果腹之食所困扰,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得以缓解。但是东北地区,自有史以来一直是地广人稀,从未因食物的压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自然生态也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至到今天我们所食用的食物种类及其质量仍居全国之首。仅谷物就有20种之多。其他的如家畜、家禽、水产品、山珍野味不仅品种多,而且产量丰盛,品质优良。生活在这样食物乐园里的人们,一定不艰于生计,对待他人也从不“斤斤计较”,对待客人更是慷慨大方,充分显示着殷实和富有。所以,今天的哈尔滨,无论家庭还是饭店所用的都是大盘大碗,饭菜码大量足,这不仅仅是哈尔滨人人高马大,需要热量高的缘故,也是区域文化造就的哈尔滨人慷慨大方性格的体现。

    三、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孕育了哈尔滨人思想的开放性

    哈尔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的开放带。例如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与内地“江河日下”的趋势相反,哈尔滨却呈现了小区域的文化活跃上升现象,大批的俄国人、法国人、希腊人、犹太人、德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等外籍人拥进哈尔滨地区,加之在19世纪末,“关东”封禁政策的完全打破,内地人也纷纷大批涌到东北地区“闯关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开发和饮食文化交流的局面。因此,啤酒、面包、香肠、西餐及内地的烹饪方法,进食礼仪已成为哈尔滨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它既不同于欧洲风格,也不同于内地的风尚,它是一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复合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培育哈尔滨人开放的思想。“各地欺生人”是我国普遍流传的一句俗语,但在哈尔滨你却感受不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你来到哈尔滨,哈尔滨都会热情地拥抱你,你也会很快被哈尔滨的热情所熔化。因此,思想的开放性是哈尔滨人热情好客的真谛所在。


Google
 
上一篇:哈尔滨的东北餐馆一览
下一篇:红肠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5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8]
 · 北京大观园 [3624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2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51.56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