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东北地区 >>东北民俗 >>交通工具

大车和大车店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0日  共浏览504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大车”是旧时东北城乡最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按照通常习惯,畜力车分为三种:一是“大车”,又称马车,用马和骡子牵引;二是“牛车”,用牛有时还加上驴牵引;三是“驴车”,体重比前两种小,用驴牵引,其中大车拉得多、跑得快,长短路途都适合,“档次”是最高的。

  大车车体由国辕、车身、车尾三部分组成。拉煤或沙石等容易散落的货物,还要装上四块车厢板。这些都是用木材打制的。一些需要加固、连接和安装绳套等的部位加装铁箍和铁环等配件,农村的铁匠炉就可以打造。车轮和车轴早期也都以木头为主制作。比较常见的是“花轱辘车”,一般是十五六根辐条,由于毂呈放射状地连接到车辋,辋外加装铁瓦,车轮朝外的面可以看到许多用以加固的“蘑菇钉”。还有一种称为“铁轱辘车”的,辐条是两横两竖相交的“井”字形,车轴也相对粗一些,适合拉载重物。车轴一般是用桦木(以“黑桦”为好)等坚硬木材制作,与车轮相交的部位安装铁制“葫芦头儿”,以增加抗磨性。现在仍能见到的轴承胶轮大车(俗称“胶皮车”),则是40年代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此外,大车还要用许多(打不出)具,清末民初在东北很流行的识字课本《买卖杂字》中“马鞍类”列举有:“马鞍马(打不出)京妆好,辔头攀玉买上妆。麸屉棕屉共肚带,套箍笼嘴缰绳长。赶车鞭子藤鞭穗,辕鞍大肚皮条长。搭腰后鞦熟的好,出套辕套生皮强。煞绳绞绳要粗大,偏缰撇绳要细长。”这些东西,大部分都要从专门的(打不出)具店铺配置购买。

  过去,能拴起大车的,都是小康以上人家。因为牲口和工料所需的钱,几乎和盖三间房不相上下。大车的主要用途,除了春天往地里送粪和秋天往家里拉粮食、秸杆外,主要是外出“拉脚”跑运输赚钱。过去运货汽车的数量十分有限,主要运输工具就是马车。当然,养大车的人家逢外出赶集和走亲戚串门、接闺女回娘家等场合,家人和亲友也就可以免受步行之苦了。

  赶大车的驭手,俗称“车老板子”、“车把式”或“车伙子”,在农村是被人们认为有“能耐”(本事“和见多识广的人物。因为一挂车少则一匹马、多则连驾辕带拉套三四头牲口,从套车到装车、赶车、修车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加之他们经常走南闯北,比长年坐守家园的人了解的信息和经历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很受人们信任。这些车老板儿年纪一般在30——50岁之间,从“跟车”(装卸货物)学起,到能够独立掌鞭,起码也要学上一两年,锻炼成能应付各种道路、气候情况的成手,还要一段时间,绝非一日之功。他们有的是赶自家的车,但也有不少是受雇于养车之家,近似于“长工”的身份。挣钱不多还要长年在外、起早贪晚、顶风冒雪,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行当。

  由于大车是民间运输的“主力”,便随之出现了以接待长途运输大车为主的旅店——大车店。其坐落位置一般都邻近交通要道或在较大城镇的周边地带,相隔十里二十里就能遇到一处,以方便赶车人在途中休息。现在东北以“**店”命名的地名,很多都是从那里的某家大车店名沿袭而来的。

  东北的大车店的店房一般都是通敞的大间,南北两铺对面大炕,一间屋能住十几人甚至几十人,收费也很便宜,基本上属于最低档的旅店。虽然如此,大车店周围要有比较宽阔的可利用空间,保证有停放大车和拴喂牲口的地方。住店的车老板儿一般都是跑了一天的路,人困马乏、又累又饿,所以进店安置好车马后,伙计给端上热腾腾的洗脸水和饭菜,吃完倒头便睡,次日天亮就套车上路。住这种店的人虽然大多数是只睡一宿,但只要在店里吃住顺心,车马货物安全,就会有很多的“回头客”,有的车老板甚至宁可多路一二十里路,也要赶到自己熟悉的店里休息。况且拉脚运货的大车很多都是原路跑来回趟,而且五辆八辆车组成的“车队”十分常见,经营有方的大车店还是十分兴隆的。

  因为大车店是外地客人比较集中的处所,周围也带动起一些相关的买卖。比如小饭馆、钉马掌的、卖草料的、卖车具(打不出)具日用杂货的等等。至于卖烟卷、花生瓜籽的小贩甚至说书唱曲的展出人,则常到店里做他们的生意。这里尽管算不上什么高雅舒适的场所,却是车老板赶路途中必不可少的“家”。


Google
 
上一篇:桦皮船和独木舟
下一篇:"呼兰"式烟筒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35.938毫秒 中华旅游网